【传统技艺】 营口传统满族民间剪纸(营口市)
2020-05-22 13:44
【项目简介】
满族剪纸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满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影响。满族人民在他们的剪纸作品中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神抵的敬畏、对始祖神的感恩情坏以及对在祖先神的护佑下繁衍昌盛的美好憧憬。历史上游牧、山林民族聚居的医巫间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多以动植物图腾和女始祖神“妮她人”为主要内容,多以直线为主、曲线为辅,形象简洁,不拘于形似,抓住对象的基本特征,或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形成独特的地域、民族特色。在民族民俗生活中,剪纸是祭祀、节庆活动不可缺少的烘托氛围的文化符号,像过年时的窗花、挂笺、婚礼上的喜花、生命树等,也是日常用品和服装、鞋帽的装饰图样。
满族民间剪纸与东北古代少数民族艺术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同时也受到汉族民间剪纸的很大影响。满族剪纸与其他地区的剪纸一样,在造型构成方式上常采用中国画常用的多点(散点)透视法则,即根据作者的感受和需要,把见得到和见不到的景物全部摄入自己的画面。表现各种事物时不考虑主体形象与环境、背景之间的具体关系,剪纸布局中采用互不遮挡的平列展示,不见前后之间的纵深变化,也不受时空观念的束缚,完整的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用平视视角来把握物象的总体特征。
另外,通过透明透视来表达作者的想象和情感,即描绘对象内外重叠或前后重叠互不遮挡。把主观的构想渗入到自然现象里,服从剪纸艺人的逻辑思维与和谐秩序,剪看到的,也剪看不到的,剪表层的,也剪深层的,脱离对自然对象的忠实描摹,使其为表达主观情感和理想服务,客观形象的真实让位于心象的真实。这是各地的剪纸图案艺术的共同特征:自由奔放,根本不受自然物象的透视、比例、解剖、结构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大胆地夸张变形,随意取舍自由组合。满族民间剪纸的内容与各地的民间剪纸都有着近似的生命意蕴,注重精神和情感的表达,达到象征写意的目的。这种“谐音取意”的表达方式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原初性,透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与渴望,是中国人独有的祈福与祝福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