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 辽南龙尾艺术(营口市)
2020-05-22 13:36
【项目简介】
龙尾是春(青)龙节(农历二月二)悬挂或佩戴的祈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祥物,是集画、剪、雕、叠、拼为一体的民间手工艺品。旧时辽宁大部分地区在二月二都有挂龙尾习俗,尤其辽南更为盛行。
做龙尾的习俗源于何时,史无记载。考春龙节始于唐朝,兴于明,盛于清,龙尾可能产生于清代。从何地兴起,更无记载。考辽南移民多来自山东,但山东民俗中又鲜有龙尾记载。但是辽南在清代做龙尾习俗最盛,又有专门做龙尾的日子“龙凤(逢)日”(正月二十五),故辽南应是龙尾的发源地,至少是兴起之地。辽南王氏家族制作龙尾的历史可追溯的时间已达百余年,至今仍在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和习俗。
辽南王氏原籍山东蓬莱县大王庄,于清朝道光年间迁至盖州市九寨镇三道河村和尚窝房,至今已有八代。其先人王富开是一位锔锅匠兼做纸活(扎纸)的民间艺人。其夫人郭氏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农村妇女,善做龙尾和“面活”。光绪年间王庭栋做了盖平县吏和乡岳(乡约),故弃扎纸活,惟龙尾艺术承继下来,并作为一门专门工艺在家族中传承着。从此这一艺术开始由主要传男到传女,而且以传女为主。王氏的龙尾艺术不对外加工,只供族内使用,此规流传至今。
民国至建国前传到作字辈,龙尾艺术分两支传承,即王作庆夫人傅氏和王作增夫人朱氏等人。这时龙尾的三大类已基本形成,只是种别尚不齐全。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传到殿字辈龙尾技艺有两支三份继承,即王殿春夫人吕氏、王殿升夫人金吉英和王殿德夫人张氏,龙尾制作技艺达到高峰。龙尾已发展到挂式、戴式和贴式(过梁式)三大类和纸叠花卉、叠纸蝴蝶、几何形(菱形、方块、圆形等)彩纸、秫秸瓤人物(戏曲、故事)、儿童拴挂布龙尾、妇女头戴布龙尾以及剪纸过梁式龙尾等八个品种。不仅品种多,而且作品的艺术水平亦有显著提高。其间金吉英将龙尾制作艺术传给其子王金令、王世令及王世令夫人高丽增;吕氏传给儿媳苏玉华,张氏传给女儿王淑华。
龙尾分龙头、龙身和龙尾三个部分。龙头多为如意头、云卷、三角形和公鸡以及人物(连年有余)等造型;龙身多为花卉、几何图形和人物戏曲故事,一般由5至7个龙鳞(托盘)组成,其戏曲、人物亦在托盘上组成;龙尾是将无数个彩色纸条或五色布条剪成箭头形,将齐头贴在用“隔薄”(将多层布用浆糊裱在一起)或纸壳剪成的圆盘上,即托盘。然后头、身、尾中间加隔柱,用粗线穿起来,春(青)龙节早晨挂在屋梁上,远看有如彩龙深入云层,将尾部留在外面,故曰“龙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