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传承人简介】

到2015年,58岁的金耀光雕绘葫芦画已整整25年。
  但她与葫芦画的邂逅,还要从更早的上世纪70年代末说起。彼时,从小喜爱美术的金耀光在这方面的才能,已经得到了所在的大洼公社领导的认可,考虑到她之前只是自己摸索,没有受过专业指导,便推荐她向其他公社的一位画师学习。1978年,金耀光拜徐天英为师,使得自己的绘画水平有了大幅的进步。其后,金耀光或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了多家商店、照相馆,多处供销社的布景彩画。1980年,金耀光受雇为临时彩画工,参加凤凰山紫阳观的修复工作。1982年因故离职,此后8年之间再无固定职业。
  后来,凤城有个美术厂想要制作工艺葫芦,找到金耀光作画。不想2年后,厂子因效益不好而倒闭,拖欠的工资便用葫芦来顶。拿到一堆葫芦,无奈之下,金耀光只好自己画上图案去卖,以此养家糊口,时在1990年。
 金耀光说,过后看来,正是这个挫折带来的契机,使她最终成为葫芦画艺人。从此这项技艺与生计联系起来,雕刻葫芦,也是在镌刻生活的图画。
  宋代文豪欧阳修的《卖油翁》一文,描绘卖油老翁灌油之精湛手法:“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何以如此?老翁总结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在葫芦上烙、绘、雕、磨,其理同此,须经长期练习,方能熟极而流,如在纸上走笔一般。用金耀光的话说,“(葫芦画)就是用工夫陪出来的。”
  雕绘之前,先选葫芦。葫芦外形须得周正,还要保留一段枝蔓。选好后,在纸上画好图案,“打样儿”,然后用铅笔在葫芦上勾勒出图案轮廓,“用我们的话说,这叫‘走线儿’。”金耀光说。相同大小的图案,要用模具来画,如果模具不能满足要求,则用卷尺测量后再画。接着,用电烙沿着铅笔的印迹进行打磨,不时用刻刀雕琢一下。刻刀都是她自己做的,“用着趁手。”最后上色。用的是丙烯颜料,颜色多数也都是她自己调制的。色彩有渐变的讲究,如“从深红到红到浅红”等,以使画面呈现立体感。若无需“渐变色“,则要“一笔涂到底”,以显得色彩匀称和谐,没有深浅不一之类的瑕疵。
  电烙不止用于打磨线条,还可剥啄出“坑坑洼洼”,与葫芦原本的平滑之处相衬,使得画面整体更有质感。
  倘若不用电烙和刻刀,便是纯粹的彩绘葫芦画了。
  其实,金耀光在实际制作葫芦画的过程中,时常将彩绘、烙绘、雕刻这3种方法融合起来,不拘一格,惟求美观。
  早年的波折让金耀光与葫芦画结缘,此后,葫芦画又陪伴并支撑她走过更多的沟沟坎坎,磨砺技艺的过程,如同生活磨折的具体而微,往葫芦上作画的同时,也把生活的酸甜苦辣雕绘在人生的画卷上。
  由于无法假手于人,因而葫芦画的产量有限。曾经,金耀光1天最多画过100多个葫芦,这个数量,差不多已是极限了。雕绘葫芦画没能使金耀光致富,但也维持了家庭的温饱。凭此,她给患病的丈夫交了保险,供女儿上了大学,还买了现在这个小平房。靠手艺自食其力,虽不宽绰,亦有滋味。
  金耀光只在1992年收过1个徒弟,学的是彩画。葫芦画的徒弟,她想收,“但是我家这个屋子太小了,我自己干活儿都窄,哪能教别人啊!”金耀光说,等以后如果有了大点儿的房子,她会收些徒弟,把这门技艺传下去。如今,她的女儿已经跟她学会了葫芦画。

上一篇:【传统美术】丹东葫芦烙绘画(丹东市)

下一篇:【传统体育】丹东袁子梅花螳螂拳(丹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