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妈祖,北方人俗称海神娘娘,又称天后。天后,是历代朝廷对妈祖的最高封号。在丹东地区,无论大孤山天后宫、獐岛天后宫,包括旧时的大鹿岛娘娘庙、大东沟天后宫、老安东元宝山下的天后宫,里边供奉的海神娘娘,就是当今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妈祖,只不过南北称谓不同而已。

以现珍藏于大连旅顺口博物馆的旅顺天妃庙残碑的文字记载判断,妈祖文化传入辽东半岛包括丹东地区的时间至少在600年以上。在古镇大孤山,素有“先有孤山,后有奉天”之说。以大孤山古镇的建镇时间和开埠通航的历史推断,妈祖文化传入丹东地区的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宋代中期。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宋代中期,妈祖文化便经由“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从南方传到了北方。从而将南方的妈祖文化传播到地处辽东半岛的丹东地区。还有资料记载:早年的山东登州港曾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登州海行人高丽,渤海道。”(《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当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由登州港出发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的航线有两条: “一条是从登州港出发渡渤海海峡到辽宁旅顺口,再沿辽东半岛到鸭绿江口,然后沿朝鲜半岛南下,过对马海峡到日本。另一条线路是从登州港出发,经八角、芝罘,再渡黄海,到朝鲜仁川,然后沿朝鲜半岛南下,过对马海峡到日本。”显而易见,这两条航线的开通,尤其是第一条航线对妈祖文化在辽东半岛,特别是对地处鸭绿江口的丹东地区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对妈祖文化在辽东半岛,特别是丹东地区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是鸭绿江放木排以及老安东木材市场的建立。当年老安东的沙河子、东港的大东沟、大孤山码头,都曾是辽东半岛声名显赫的木材聚散地,安东素有“木都”之称。”

遥想当年的伐木工人冒着随时被大风大浪吞噬的危险,采用放木排的方式,将从长白山砍伐下来的木材,经浑江、鸭绿江漂流到沙河子、大东沟、大孤山码头。这些历经千难万险的“木把”们,也希冀他们心目中的保护神——海神娘娘能时时显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

于是,便不遗余力地筹资兴建海神娘娘庙,十分虔诚地顶礼膜拜天后妈祖,这对于妈祖文化在丹东地区的传播,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据民国二十年出版的老安东县志《大东沟天后宫碑记》载:“天后圣母声灵之赫曜,自古昭然矣。故几海口停船之处,罔弗丹楹刻补修庙宇,以肃观瞻;焚香帛尊崇祀典,以告虔诚也。况安邑.大东沟久庆太平,木排之众多,商贾之荟萃,生意之兴隆,而风船、轮船之往来而不绝,此乃地之灵也。安知非湄洲岛天后圣母默默之保佑耶?爰是街会人等公议上请庙地一处,既于光绪十三年四月吉日鸠工庀材创修天后宫。”

这段碑文,精辟地诠释了妈祖文化传入丹东地区的背景与途径,也证明了辽东半岛沿海各地天后宫庙供奉的海神娘娘,与湄洲妈祖庙供奉的妈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2010年,妈祖祭典被丹东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7月22日,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次,各级文化部门和妈祖文化组织要以“抢救”的姿态,抓紧挖掘整理妈祖文化遗产。妈祖文化在丹东地区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



上一篇:【民俗】丹东朝鲜族花甲礼(丹东市)

下一篇:【传统美术】凤城景泰蓝珀晶画(丹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