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祭山习俗(本溪市)
2020-05-20 13:53
【项目简介】
北镇医巫闾山祭山习俗来源于古代帝王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山神的崇拜。做为全国五大镇山中的北方镇山,从舜开始历代帝王皆有封爵。至今北京的地坛和先农坛仍供奉着医巫闾山的牌位。
祭山习俗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遥祭。先秦及汉晋时期帝王多是遥祭医巫闾山的。二是亲祭。从北魏即公元460年起至明清历代皇帝都要亲自或派遣官员来告祭。辽清两代来祭山帝王就有12位共42次之多。这一时期闾山的皇家祭祀活动达到了顶峰。三是民间祭祀。封建帝制覆灭后,北镇当地群众沿袭了登山祈福的习俗,每年踏青赏花时节都要举办庙会,祭祀山神。民间的祭仪,已经没有了皇家的严格规制,属于模仿表演,于是加太平鼓、萨满舞等节目,成为民众祭山活动的重要内容。
祭山的过程主要有击鼓鸣钟、恭读祭文、皇帝皇后进香、进俎、奠玉帛、祭天地、乐舞告祭等。古代祭山活动一般在皇帝即位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之时,唐高祖武德年开始规定每年一祭,元世祖规定每年于十月土旺日告祭,近现代民间祭山活动为踏青赏花时节。祭山典仪由皇家过度民间,由宫廷规制演变为民间习俗,反映了历代帝王以及人民群众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民安康的美好愿望,具有凝聚人心 、激发精神的社会价值,对研究我国古代祭山文化和北镇地区的历史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