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满族清明节插佛托习俗(抚顺市)
2020-05-20 13:01
【项目简介】
插佛托是满族人清明的传统习俗,这项习俗在新宾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也是新宾的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插“佛托”,是满族家族的重大祭祀活动。每年清明节,抚顺地区的满族人尤其是居住在新宾县内的满族人有祭奠先人上坟不烧纸而是插“佛托”(一种用五色纸剪成的用柳枝、柳木棍穿在一起象拂尘一样的祭祀用品)的习俗。插“佛托”的习俗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在我国只有居住在抚顺境内的满族部分人群中还存在。
抚顺是满族的发祥地,清王朝的肇兴之地,这里保留着许多鲜明的满族文化特征。插“佛托”是民族优良品质的较好诠释,体现了满族民族孝敬祖先,讲究礼节,热爱生命,对未来寄予希望的美好品德。
“佛托”,又称“佛朵”、“佛头”、 “佛多”、“佛立” 、“佛绦”,是满族崇拜的女神“佛托妈妈”的简化,是清代满族朝野上下普遍祭祀的女神。“佛托”是满语,翻译成汉语是“柳树”“柳木”的意思,因此“佛托妈妈”也称为为“柳树妈妈”。满族人从来就有崇柳的风俗习惯,因为柳木特别容易存活,他们以柳为神,以柳为祖,以柳为母,对它顶礼膜拜,视若神明,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像柳树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无论在什么样的艰苦条件下都能生存。
插“佛托”的意义,它不仅表现对死者的祭奠,同时又被意为摇钱树,表示给已故老人送钱了。插“佛托”的木杆是由易存活的柳木制作而成,因此,插“佛托”的习俗又有保佑后代昌盛,子孙兴旺,世代繁衍,相传不息之意。插“佛托” 这种习俗活动,始终贯穿着对已故长辈们那孝敬和怀念之情,以各种礼节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同时又祈盼先人保护后代,祝愿后人平安吉祥繁衍兴旺。
插“佛托”是满族人民长期生活在林海雪原中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别具特色的祭奠活动,是满族人民在祭祀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标志和特征,具有很强的、独特的象征意义,这一习俗有着鲜明的民族特性。
五彩条是五行的代表和象征,是万物之源。花托象征着聚宝盆,是家园。花是人的象征,是人的代表。柳木是神的象征,佛托一插,神就来临,象征着满族人民像柳木一样,生育繁殖众多的子孙。苞米骨代表裸体女性,而上面扎缠的一团子五彩纸条包住苞米骨,象征女性孕育了子孙后代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