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传承人简介】

金州古城始建于明代,在金代、元代一直是辽东半岛南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辽南雄镇”之称。金州菜系便源于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 

明清时代的金州官员家家有厨。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副都统二品大员恩佑将军到金州就任,恩佑将军将京城御厨孙怀带到金州做大官厨。金州东临黄海,西濒渤海,水温适宜,物产丰富,特别是海产品种类多且味美,这带给孙怀很多不同以往的烹饪体验。他也因此成为金州菜系的开山鼻祖。

据《金州志》记载:1937年,金州城内荣升园、同升楼、祥盛园、福盛园四大酒楼,经营高档炒菜和包办酒席。四大酒楼中的主厨皆为孙怀的再传弟子。其中同升楼名气最大,老板叫张德山,他的酒楼也被俗称为“张家馆子”。

依那时的传统,幌子代表了酒楼的档次,档次普通的馆子用竹箩当幌子,而“张家馆子”挂的是13个明晃晃的铜幌子,这阵仗相当于现在的“五星级酒店”,其主厨便是“栾小辫”。“张家馆子”几乎天天有宴请。

我国古代筵席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宝库的重要部分,筵席发展到清朝中期最为鼎盛,久负盛名的“满汉全席”及“千叟筵”都是历史名宴。在金州,“三道饭席”是金州副都统衙署的顶级筵席,其规格堪比满汉全席。“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 ”食材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特色,张扬金州老菜的特点。  

金州菜有不到火候不揭锅之说,特别是烧焖焅煨的菜品,加热时间不到位难以突出风味。老菜厨师也极讲究,有着“没掌握勺功,便不可炒菜”的老规矩。第三代传人关运喜,人称“关胖子”,勺功了得,其双勺配合、手法敏捷,给观看者一种美的享受。


金州老菜里有着不少故事,几乎每一位传承人都能讲上一两段。其中两道名菜“大杂烩”和“敬德访白袍”的故事流传最广。

清朝末年,某天都统将军同上派大臣一起视察边塞防务,回衙时已过午夜子时,又累又饿。于是吩咐后厨:快快安排用膳,越简单越好。

官厨孙怀接到命令,立即准备了几个小菜上桌,他想给大人们弄点热汤菜暖暖身子。从中午剩菜中捡些炸丸子、炸鱼、海参、鸡肉、虾肉,和鲍鱼类干货一起放锅里炖。热气腾腾的一大碗菜端上桌,桌上其他菜都没怎么吃,唯独这道菜吃得精光。只听一位大人说,这菜真是个大杂烩,可口实惠。于是便答道:此菜正是大杂烩。

“敬德访白袍”这道菜很有些来历。当时官府大老爷吃饭,不论什么山珍海味的席每餐必有豆腐。

有一天来了个叫卖加吉鱼的小贩,“加吉鱼肉,鱼中之王,鲜美异常”喊声阵阵,打动了厨师。于是就买下一挑子鱼挖出眼水做调味料。加之鱼头的软骨炖豆腐,又找到猪瘦肉同炖,再加海蛎子提味提鲜之后,加发好的木耳找色,里白相间,这一盘菜大受欢迎。席中老爷问是道什么菜,厨师想出个典故,“尉迟敬德访白袍”白的豆腐是薛(雪)仁贵,黑的木耳是兵马大元帅尉迟恭。厨师回大人:此菜叫“敬德访白袍”大人听后不住叫绝。

金州老菜的制作技艺靠的是师徒之间或者家族传承,并且操作技艺繁琐,不易掌握。培养一个成手的厨师至少要3年,而时下的快餐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的金州老菜产生强烈冲击。眼下,真正能做好金州老菜的厨师已经不多。金州老菜面临人才匮乏的囧境。

现如今,金州菜系得以发扬和继承,已传承至第七代。靠着这种薪火相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州老菜,历经170余年岁月依然活色生香,延续历史的味蕾记忆。王寿璞为该项目大连市传承人。


上一篇:【传统美术】刺绣(大理白族自治州)传承人:盛文慧

下一篇:【传统舞蹈】金州狮舞(大连市)传承人:李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