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在整理和挖掘中发现,沈河的“小鼓高跷”经过几代艺人的发展和完善,已不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高跷秧歌。无论在人物扮相、表演形式、舞蹈风格、动作特点上已经完全形成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发展成具有一套完整表演程序的民族民间舞蹈。

河北三河县、北京通县一带的小鼓高跷分为两种表演形式,一种叫“文跷”,一种叫“武跷”(也称“跑跷”)。“文跷”以12人组成一个表演队,表演形式以跑跷为主,跑起来动作很快,基本队形为“龙摆尾”、“卷菜心”、“一条龙”、“下杂队子”等。

沈阳的小鼓高跷是将每一表演队人数调整为20人,其中有4人(两面鼓、两面锣)不上跷,都在地面上进行伴奏,这是对原来的“小鼓高跷”的重大突破,强化了舞蹈的艺术效果,其余16人以“大头行”为领队。其次,在形式上,注重于表演,强调了欣赏价值。主要有两种表演形式:一为行进表演,二为场地表演。行进表演动作队形变化较为简单,时而交叉行进,或者走“二龙吐须”等队形。场地表演是小鼓高跷的主要表演形式,表演时间长,需要大场地。

小鼓高跷表演时的内容十分丰富,重要的表演叫“堆山子”,只在一些重要场合或者给富人家演堂会、祝寿时才表演,形式为在地中央放一口大缸,缸内装满酒,把酒点燃,在缸的后面用桌椅搭起有层次的台子,所有的演员把跷腿卸掉,围绕酒缸跑一圈,然后依人物的顺序,坐在台子上,由渔、樵夫领唱,众人合唱,唱满人宫庭诗词。主人家把这种表演视为先祖的真魂出现,求助先祖的神灵保佑合家平安。




上一篇:【传统舞蹈】藏族锅庄舞(迪庆藏族自治州)传承人:达珍区批

下一篇:【传统舞蹈】孔雀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传承人:旺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