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沈阳满族堆绫技艺(沈阳市)传承人:金映雪
2020-05-11 12:11
【传承人简介】
圆溜溜的眼睛,飘动的尾巴,红的、绿的几块布缝制而成的一条金鱼,跟活的一样栩栩如生。时针已经指向午夜12时,夜阑人静,金映雪老人还在灯光下一针一线地仔细缝制着一件肚兜。
她手中的金鱼采用的是满族堆绫技艺,这种色彩艳丽、厚重、立体感强的工艺是我国古代流传的一种传统民间技艺,起源于唐朝,清朝时发展至鼎盛,在皇室颇为流行。
金映雪的堆绫技艺是跟姥姥学的,而她的姥姥当年经常与宫中的宫女切磋技艺。如今,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项满族堆绫技艺,辽宁只有她一人会。
从小跟着姥姥看过宫里的“好东西”
63岁的金映雪是见过“世面”的人,跟着姥姥见过一些宫中的“好东西”。“宫里头做的那些东西,布局讲究,图案精美,看了给人一种天衣无缝的完美感觉。”金映雪嘴里所说的好东西,指的是清朝宫内流行的堆绫制品。
金映雪出生在辽阳,从小在姥姥身边生活,姥姥家是个大户,几代的绅士让这个大家族在当地颇有名望。“女儿家如果不会做针线活,就是没教养。”从小,金映雪就被姥姥教导,女人一定要会拿针线,女工一定要好。
“小时候,姥姥在家一有空,就会翻出个线笸箩,做些缝缝补补的活,屋里攒了一大包袱皮的丝绸面料和碎布头,我见得多了,也喜欢拿过来把玩。”金映雪说,堆绫这个词儿放在现在,很多人几乎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也很少听说。但堆绫这门技艺,在金映雪姥姥的年代,几乎每个女人都会。
唐宋和明代把堆绫都称“剪彩”,就是用各种颜色的绫子,剪成花样,堆积黏贴,作成图案,图案边缘用绣线钉牢,也有的绣有一圈花边。
“这门技艺起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也更多地用在生活当中。”金映雪小的时候,因为淘气,裤子膝盖处总会磨破,姥姥就会做两个老虎头的图案缝在她的破洞处,破洞挡住了,破裤子变得更漂亮了,而且怎么洗都没事儿。堆绫就是这种在生活中非常实用的一门技艺。
“我常常看到其他亲戚朋友到姥姥家,向姥姥要图样,姥姥会画很多漂亮的图案,有凤凰,有狮子,有老虎,也有古代人物,她们用这些图案制作肚兜、枕套、被蒙子、鞋面。”金映雪说,因为姥姥的手工活在当地是最好的,所以连宫女也找她一起研习。宫女也因此把宫中一些堆绫制品带出来给姥姥看。
如今,金映雪还保留着姥姥教过的宫廷堆绫图案做法,“五福捧寿”、“丹凤朝阳”等。“宫里的东西很多图案都非常霸气,在当时宫中的图案民间是不许使用的,所以宫女们都是私下偷偷拿出来给别人看。”金映雪说,清代皇室嫔妃、格格们都非常喜爱堆绫,做被蒙、堆绫画,据和姥姥相识的宫女讲,乾隆的母亲就曾亲自带领宫女们用这种工艺做出了很多花鸟、人物作品。
金映雪在姥姥身边生活了13年,虽然姥姥从未手把手教过她具体制作方法,但就是通过耳濡目染,从缝袜子开始,她渐渐地也学会了堆绫手艺。
退休后全力恢复记忆中的作品
金映雪退休后独自居住着二百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但整个房子都成了她的工作室,楼上到处堆放着她买回来的布料,楼下桌子上摆满了针线,地上铺着一张张的图样,金映雪每天一头扎进这些布料堆中,一干就是一整天。
走进金映雪老人家中,如同国画一般的立体传统手工艺品总会让来访者啧啧称赞。墙上镜框里一幅狮子头堆绫画制品,远看以为是画上去的,近看才能看出是用布做的。
在金映雪这个年纪,很多同龄老人每天都忙于健身、打牌、旅游,她却连下楼到小区溜达的时间都不肯让出来,几乎是用全部时间在废寝忘食地做着一件事——恢复记忆中的堆绫作品。
金映雪的计划是第一批先制作100幅堆绫手工艺品,这些作品图案有一部分是姥姥留下来的,绝大部分是她记忆中的,她不想让这些精美的东西湮灭在历史中,想通过一己之力全力抢救并恢复。
“堆绫要从画稿起步,这跟盖房子前先要有图纸是一个道理。”在金映雪老人家中,记者看到老人已经完成“开图”60幅,这是制作堆绫的第一步,画好图样,然后照着图纸进行制作。
“开图特别耗费脑细胞,没有现成的图案让我去临摹,完全是凭着脑海中的记忆去再现,可是当年我在姥姥身边时还只是小孩子,虽然我记得一些堆绫制品的大致模样,却不记得细节。比如一只狮子头,它的眼睛是什么样的神态,它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姿势我都记不清楚了,我只能自己去创作。”金映雪对自己开的图要求极高,一遍遍反复画,反复修改,有时候几天也画不完一幅,怎么画都不满意,哪怕是多画一株小草她也要擦掉重来。
“我在画每一幅图、缝每一针每一线时,都会想到我的姥姥,姥姥手艺精湛,我不能给她丢脸。”金映雪说,堆绫是我国一项传统手工艺,她要把它制作出来进行展览,供现代人参观、欣赏,让大家看看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
其实此前,金映雪的堆绫作品早已走出国门,多次参加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一次,金映雪带着她的作品到德国参加中国传统手工艺作品展,她的作品惊艳了很多老外,一位德国人与她交流,说他是一位中国文化爱好者,能看见这么精美的中国手工艺品感到非常幸运。
堆绫色彩艳丽、层次分明、神态逼真、生动活泼、故宫博物院至今还收藏、陈列着很多丝绫、堆绣作品。2001年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向全国报道了布艺堆绫画的制作活动。很多作品走出国门,到法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进行展示。
小小肚兜却深藏着中国传统文化
“这个是男孩子戴的,这个是未婚女性戴的,这个是老年人戴的……”在金映雪已经完成的二十多个堆绫作品中,竟然全部是肚兜。她说,这些远远不够,仅肚兜她就可以做上一百多个,古时候不单是女人穿肚兜,男人和小孩也穿,并且从满4个月开始,每个人几乎一辈子离不开肚兜。每一个肚兜都有着不同的故事,肚兜是旧时女性表达情感的一个符号。
“你看这个肚兜上我做的是一条金鱼,这是已婚女人戴的,结了婚的女人希望自己像鱼一样,生好多好多孩子,多子多福,但这些话不能对别人说,是自己的隐私,所以她们就把自己心里的想法绣在肚兜上进行表达。”金映雪说,这个肚兜特别有讲究,绝不能戴错,比如这个肚兜绣着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现代人看了一定觉得蝴蝶很好看,颜色又鲜艳,是女孩子戴的,但实际在过去,这种图案的肚兜只有妓女才敢穿戴,良家妇女是绝对不敢绣这种图案的,因为蝴蝶太过张扬。
“你看这个肚兜我绣的是一个古代民间典故,刘海戏金蟾,这个是青年男子结婚时用的肚兜,有钩金钱的寓意。”金映雪认为,在中国传统肚兜文化中,其图案具有符号性特征,透过图案这种符号语言,可以读出的是不同时代人们的某种精神语言。
过去女人很少读书,也很少外出,很多话无处诉说,但她们也有自己的情感,也需要表达,所以肚兜就成了女人倾诉情感的一个寄托品,渐渐地也就形成了肚兜文化,在传统肚兜图案服饰中,有的图案表达寓意深刻,也有的图案蕴涵着中国古代历史以及古老的传说故事。
她在“艰苦卓绝”地独撑一门技艺
金映雪多次用“艰苦卓绝”来形容自己目前的工作,恢复姥姥的堆绫作品工程浩大,复杂又麻烦,她常常独自工作到凌晨。
堆绫以各色绫、罗、绸、缎作为原料,除了需要具备强大的女红水平,这项技艺的流程还包括选料、画图、剪裁、粘贴、熨烫造型、手绘和缝制等等多道工序。
“照着画稿用硬纸制完版顶多算完成了坯子,真正的难点还在于选料。丝绸的质地千差万别,薄厚软硬程度也会影响到成品的效果,甚至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色泽如何,都要凭借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去挑选。”过去,沈阳南二布料市场是金映雪最喜欢光顾的一个地方,她经常去淘布料,只要遇见颜色特别或者图案精美的面料,都要她带些回来,每次都是大包小包,她称自己囤下的布料都够开服装店了。
“一幅堆绫折枝牡丹作品,牡丹花头就要用深浅不同颜色的色绫组成,花瓣采取退晕的配色方法,由深到浅,由浅到深,自上而下堆叠而成。”堆绫的配色常常让金映雪摊开所有布料,精挑细选,直到配色满意为止。
为了能让自己的作品更原汁原味,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金映雪年轻时最喜欢逛博物馆、名人故居,专门研究古代图案。
“别人进博物馆里,都喜欢看那些价值连城的文物,我却最喜欢看古代人的服饰、头饰,建筑上的图案花纹。”金映雪在这些作品中寻找灵感,学习这些图案的细腻工笔、精雕细琢。
金映雪的堆绫作品让人爱不释手,她制作出来的作品栩栩如生,然而她却从未学过任何工笔,大学念的还是理工科。“我对这些东西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从小看姥姥手里做出的那些堆绫,一颗小小的种子就在我心里扎根发芽了,所以现在我的作品,不能说有多好,也许美术学院的学生画一条金鱼能比我画的更漂亮,但我做的金鱼,有一种情感在里面。”金映雪认为,堆绫是一种倾注了感情的东西,所以它做出来才会活灵活现。
她要把手艺毫无保留地传下去
对金映雪老人来说,一个人在恢复满族堆绫技艺的路上独立支撑太过孤独,再好的手艺如果无人传承,也终究要走向消亡。
2015年有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50多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相继去世。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和全国一样,当前,辽宁非遗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传承人群的断裂,后继乏人,形势严峻。
应该说,金映雪的堆绫作品拿到哪里都会吸引一批人围着看,很多年轻人也爱不释手,过去也常有人激动地要求跟金映雪学习这门手艺。“可一听说完成一幅作品少则半个多月,多则一两年,都摇头不干了,嫌太费时间,他们只想着能有见效快的门路。”金映雪明白,现在很少有人能耐下性子坐下来花大把时间去完成一件手工艺品了,尤其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个没有收益的投入。
“我的作品从来都不卖,不管别人怎么央求我,我都不卖,卖一件就少一件,而我很想把这些堆绫作品集中起来展示给更多的人看。”多年来,金映雪从来没有把自己手中的堆绫作品变现过,她只想着传承和发扬这门技艺。
“也许是缘分还没到。”金映雪期待着总会有一天遇到那个与她一样喜欢堆绫技艺的人,也有迫切学习的激情,那时她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艺全部传授出去,她不希望这个中国传统技艺后继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