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陆晓刚,男,1963年3月出生,1980年12月进入梁平县竹帘厂,从事竹帘制作工艺。1996年6月担任该厂厂长,2001年企业改制后,陆晓刚创建了梁平县流芳工艺竹帘厂。14年来,陆晓刚凭借坚定的毅力、扎实的技艺、创新的勇气、饱满的激情和浓浓的爱心,让被誉为“天下第一帘”的梁平竹帘得以传承,并焕发出更加奇异的光彩,在获得诸多荣誉的同时,更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不舍竹帘,艰难创业

  2001年,陆晓刚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梁平县竹帘厂破产改制,陆晓刚一夜之间从竹帘厂厂长变为下岗工人。生活成了第一难题,何去何从没有方向。但他想得更多的却是梁平竹帘,他担心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民间瑰宝将面临失传。

  史料记载,早在北宋年间,梁平竹帘就被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天下,素有“天下第一帘”之称,其制作工艺流传近千年。二十多年与竹帘朝夕相处,陆晓刚已深深地爱上了竹帘工艺,甚至对竹帘有着一种痴迷,他明白自己离不开竹帘,更不能让梁平竹帘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毁在自己手上。怎么办?陆晓刚关在家里苦思冥想一个多月后,毅然决定成立一家自己的竹帘厂,这样不仅不会让竹帘这项传统工艺失传,还可以给原来的工友提供再就业的机会。这个想法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工人有,但建厂的资金从哪里来?其实,在知道原来的企业将要破产改制时,陆晓刚从厂里的仓库里清理出了黄胄、苏宝桢、杨济川、王闲影、江友樵等众多名家的竹帘画作,陆晓刚作为厂长,完全可以将这些画作低价买进,高价售出,所得资金让自己创建一个新厂绰绰有余。但他没有这么做,因为这是国家财产,他也没有让其他任何人将这些画作买去,使之流落民间,而是完好无损的交给了重庆三峡博物馆。如今要创建自己的竹帘厂,还得自己想办法。陆晓刚虽然当了几年厂长,但他为人正直,到下岗时手里的存款只有几千元,建一个新厂谈何容易?更何况如今生活都成问题,哪来多余的钱去建厂?陆晓刚与妻子商量后,决定不等不靠,夫妻俩低价卖掉了居住多年的住房,又向亲朋好友伸手,四方借款,八方筹资,筹得二十五万元后,陆晓刚带领原企业部分下岗职工,在一间租来的仓库里创建了自己的竹帘厂——梁平县流芳工艺竹帘厂,陆晓刚任厂长。

  宣传推广,打开销路

  竹帘厂是建起来了,销路却成了问题。“千方百计卖竹帘,千辛万苦寻商机,千言万语去推销,千山万水探市场”,四个“千”字,道破了陆晓刚竹帘销售的艰难。

  在上世纪50年代初,梁平县竹帘厂有员工200多人,年销量达几万张,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竹帘制作和销售达到顶峰,许多国家领导人出访都曾用梁平竹帘作为馈赠佳品。而如今在各类新兴工艺品的冲击下,古老的梁平竹帘仿佛与世界隔了一层看不清的薄纱,与市场需求渐渐脱节。窗帘代替了竹帘,各种新潮的装修风格走进家庭,大量冲击了竹帘画,竹帘不再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此外,由于在宣传推广上乏力,致使这项千年绝技不被世人所知,到如今已沦落到“养在深闺无人问”的境地。陆晓刚意识到,要让企业燃起生命的火花,必须将梁平竹帘宣传推广出去。

  为了让梁平竹帘重放异彩,十多年来,陆晓刚自掏腰包,花费二十多万元,带着竹帘样品先后参加了全国各地上百次大型展销会,印制了几十万张宣传单,将梁平竹帘推荐给全国各地的民众,不断扩大梁平竹帘的知名度。在打开销路的同时,陆晓刚也从竹帘自身下功夫,满足顾客要求,在竹帘画作上融入现代审美需求、打造浓郁的“地域风”,不断提升竹帘画档次。通过努力,梁平竹帘渐渐被现代人所接受,并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建厂十多年后,陆晓刚的流芳工艺竹帘厂成为梁平最具规模的竹帘生产基地,同时也被列为重庆市唯一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如今拥有厂房3000平方米,专业技师30余人,年产竹帘上万张,产值近千万元,为国家创税近百万元。

  免费授课,义务传承

  一件完整的竹帘画制品,从收取竹子到成品包装入库,要经过80余道工序,需要十分精湛的技术和密切的配合才能最终完成。梁平竹帘最繁盛的时候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全县从事该行业的有300多人,到陆晓刚创建流芳工艺竹帘厂的时候,只有30多人在从事竹帘产业的生产!那几年,陆晓刚100多平米的厂房里极其简陋和清冷,厂房既是办公室又是操作间,账面上看到年产值60多万,但除开原料、工人工资和房租,几乎没有剩余。程序繁多,工作枯燥,销售欠佳,工资太低,导致一般的人都不愿意学习这项传统技艺。陆晓刚意识到,竹帘传承遇到了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

  为了让梁平竹帘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展,让更多人的成为竹帘工艺的传承人,陆晓刚开始大量“招揽”徒弟,前提是只要愿意学,不收一分钱,学成后提供就业岗位。陆晓刚从选竹、劈丝、编织、绘画、成品修整等工序入手,一道一道教给徒弟们。由于竹帘是由一根根光滑纤细的竹丝作纬线,蚕丝作经线编织而成,然后在竹帘的幅面上画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走兽等国画,进而成为精美的壁饰和窗帘,其技艺极其精巧,有着浓厚的诗情画意和东方民族气息。陆晓刚要求徒弟们在学习中必须做到细心和恒心,不但要手巧,还要在艺术上有所精通和造诣。陆晓刚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免费为徒弟们提供学习必须的工具,徒弟们织出来的竹帘,很多都是废品,陆晓刚为鼓励他们的学习热情,统统将这些废品收购。除了向外人传授技艺,他还动员家里人都融入到这个行业中来,他的兄弟姐妹,甚至他的儿子儿媳,全部成为陆晓刚的徒弟和传承人。

  14年来,陆晓刚共带徒弟80多人,吸纳50多人到企业就业,30多人成为有着精湛技艺的专业技师,同时也成为流芳工艺竹帘厂的顶梁柱。

  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梁平“竹帘”以梁平盛产的慈竹为原料,经过80余道手工工序制作,织成“细如毫发密如丝,薄如蝉翼轻如锦”的独特竹帘工艺品,并结合书画、刺绣、植绒等多种表现手法,精工制作,其色泽典雅、工艺精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自然风韵。

  然而,传统的纯手工机织竹帘,最长也只有2米。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顾客要求的不断提高,竹帘工艺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陆晓刚在建厂不久接到一笔定单,客户要买一副《清明上河图》。陆晓刚估算一下,一副《清明上河图》至少要10米长,而传统的木织机只能织出2米,怎么样才能织出10米长的竹帘呢?陆晓刚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改进机器构件,经历数百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能织出10米长竹帘的木织机,并将这副10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如期交给了客户。

  除此之外,为适应市场需求,打开销路,陆晓刚创新了多种竹帘挂件、装饰画及实用工艺品,还推出了台式竹帘、屏风式竹帘、落地式竹帘等新品类,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捷克、摩洛哥等国家。陆晓刚不仅在种类上力求提升,在包装打造上也进行了大胆改进。通过创新和改进,陆晓刚的销售额也逐年上涨。他所设计开发制作的竹帘在参加全国及省市大型展示会评比中屡屡获奖,代表性竹帘画《清明上河图》、《长江三峡图》、《群马图》,刺绣竹帘《熊猫群戏图》、《八仙祝寿图》等被评为金奖,其竹帘屏风《六和同春图》在第42届中国工艺美术展上荣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银奖,该屏风同时与《红木台屏竹帘画》一起参加了由国务院新闻办主办、在墨西哥举办的“感知中国”——《中国工艺珍宝展》大型活动,获得好评,为重庆和梁平争得了荣誉。陆晓刚本人也多次代表重庆市政府前往美国、德国等国家出访,进行文化交流。

  回报社会,奉献爱心

  在赚得第一桶金后,陆晓刚没有忘记奉献爱心,回报社会。

  陆晓刚建厂初期,由于资金缺乏,销路也不好,企业很不景气,原企业很多下岗职工陆续离开了陆晓刚的竹帘厂。企业景气后,这些工人又想回来,陆晓刚不记前嫌,将他们统统招回。在工人生病的时候,陆晓刚会亲自登门看望和慰问,逢年过节也会给他们发放过年物资,让他们享受到该有的福利和关怀。

  陆晓刚还收留了两名残疾人,并给他们实行工资定补。正常人每月织帘120米,而这两名残疾人每月却不到40米,为保证他们的工资,陆晓刚制定了政策,给他们每月发放基本工资,实行定补。这个决定一开始遭到其他工人的反对,认为应该人人平等,一视同仁。大家都凭劳动吃饭,残疾人也不能搞特殊。陆晓刚语重心长地给工人们解释,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最终得到了大家的理解。

  2006年,梁平一乡村有两名贫困学生考上了大学,可家里无力承担大学费用,准备放弃上大学。陆晓刚得知消息后,立即联系到这两名学生,三年不间断支助,让他们完成了大学学业。2008年汶川大地震,陆晓刚在第一时间向灾区捐赠了5万元爱心款。如今又有一名留守儿童得到了陆晓刚的支助,他表示一定要将这个孩子送进大学校园。14年来,陆晓刚捐赠善款共计15万元。

  陆晓刚的善举赢得了大家的口碑,他不仅仅是一名传承人,企业家,更是一名受人尊敬的慈善家。

  “薄如蝉翼淡如烟,万缕千丝总相连。借得七仙灵巧手,换来天下第一帘。”这首诗是对陆晓刚致力于竹帘传承的最好写照。多年来,陆晓刚牢记使命,不负众望,终于将梁平竹帘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付出汗水终有报,陆晓刚先后获得“重庆市工艺美术优秀技术人员”、“重庆市优秀民间工艺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竹帘、重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2002年至2015年连续担任梁平县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政协委员,梁平县旅游协会副会长。所在企业也先后获得“梁平县最佳旅游商品企业”、“重庆市林业龙头企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竹帘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2015年4月被重庆市评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上一篇:【传统技艺】梁平竹帘(重庆市)传承人:梁乃铭

下一篇:【传统舞蹈】玩牛(重庆市)传承人:刘贤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