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贺志灿, 男, 39岁,重庆市梁平县人,梁平癞子锣鼓传承人。

贺志灿从6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学习梁平癞子锣鼓,并且成为最大的爱好,经常走村串户参与表演。渐渐地,这种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深深地根植于贺志灿内心世界。

1995年,贺志灿和李东明结婚,婚后夫妻俩外出务工,一路打拼下来,收获颇丰。到2005年,贺志灿已经在北京创办了一家公司,当上了总经理。看到丈夫终于事业有成了,李东明满心欢喜,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可事情却偏偏发生逆转。

当年,贺志灿的母亲在老家患了重病。贺志灿夫妻俩赶回老家探望母亲。母亲病情好转后,父亲却常常暗自叹气,贺问其原因,父亲说道,“前不久,又有几个打癞子锣鼓的老艺人去世了,恐怕这门手艺传不下去了!”

听了父亲的叹息,贺志灿心里不是滋味。回到北京公司后,连续几天晚上失眠。一番思考之后,贺志灿做出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转让在北京刚刚创办的公司,回老家传承梁平癞子锣鼓,完成父亲的心愿。

妻子李东明知道丈夫的决定后,坚决反对,连吵了几天几夜,但没有用,贺志灿像头犟牛一样,怎么也拉不回来,只好跟随丈夫回到老家。

老家是一处破旧的老屋,与北京的居住条件形成强烈反差。回家当晚,李东明想到没有收入来源,全家生活面临困难,就伤心地哭了一场,骂贺志灿是“癫子”,骂癞子锣鼓是“癫子锣鼓”。贺志灿好不容易劝住了妻子的哭声,向妻子慎重承诺:再给我10年时间,一定让你、让全家过上好日子!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贺志灿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自己原先想象的那么顺利。

 首先是挣钱养家,要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满足基本生活,才能安心传承梁平癞子锣鼓。贺志灿成立了一个民间乐队,进村入户演出有了一定的收入。但一遇到有锣鼓演出时,贺志灿立即像中了邪一样,乐此不疲的跑去了。李东明回忆,有一年春节,正是乐队难得的挣钱黄金时间,贺志灿接到梁平癞子锣鼓表演的通知后,丢下乐队就跑,损失了2万多元订单。

 招生是贺志灿遇到的另一个难题。梁平癞子锣鼓家庭培训班在贺志灿家里开始了,他用家里的积蓄买了5套锣鼓,开始免费招生,但并没有人来报名。原因很简单,打锣鼓挣不了多少钱。贺志灿把目光转向小孩子,动员来了一批小孩,看了又走了。

 招不到学员,贺志灿就教自己的女儿。千百年来,梁平癞子锣鼓有一条规矩,传男不传女。贺志灿顾不得那么多,打破了这条规矩。然而,没过多久,女儿也不愿学了,原因更简单:不好玩。

 找到原因,就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贺志灿在演凑梁平癞子锣鼓过程中,加进了一些表演动作,适应了小孩子好动的特性,参加家庭培训班的人数渐渐多起来了。

 一年以后,学员多了,家里坐不下了,这事惊动了附近中学和小学的负责人。在学校支持下,贺志灿将梁平癞子锣鼓课堂搬进了校园,办起了像模像样的培训班。先后到幼儿园、中小学,社区、企业、军营和农村授徒,还组建了女子癞子锣鼓队。

 10年来,贺志灿虽然没有兑现“让妻子过上好日子”的诺言,但为传承癞子锣鼓做出了让人称赞的成绩,他义务传承癞子锣鼓5200多人,同时传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礼让草把龙,已经授徒300多人。他还收集整理了上千首即将失传的癞子锣鼓曲谱,编写出版了梁平癞子锣鼓谱书和教材书。他的锣鼓队曾多次参加重庆、西安等地举办的大型文娱活动,走进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乡约》等栏目;在华语台“中国之窗”栏目多次向全世界播报。去年,他编写的两首癞子锣鼓曲目在全国视频大赛中获奖,参加湖南吉首市国际鼓文化节获得最佳创意奖。

贺志灿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10多家媒体报道。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文化志愿者”“重庆市第二届优秀志愿者”“重庆好人”等荣誉称号。去年2月,被评为“感动重庆月度人物”。

前不久,贺志灿走进重庆电视台,通过《谢谢你来了》电视节目,公开向妻子李东明道歉。嘉宾们深受感动,纷纷对贺志灿点赞:虽然对不起妻子,但对得起梁平那块土地。节目播出后,贺的事迹被广泛传播,引起强烈反响。

“传承非遗文化需要热爱,更需要奉献精神。”回忆10年来的传承经历,贺志灿深有感触地说,为了让梁平癞子锣鼓的声音传得更宽更远,有时候不得不放弃挣钱的机会。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梁平癞子锣鼓敲出国门。”贺志灿谈起今后的打算,表示会克服困难,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计划5年内授徒突破2万人,10年内带着弟子们敲遍全国,走出国门。

7427eabfc913180fb70a02.jpg

7427eabfc913180fb6fe01.jpg

7427eabfc913180fb71a03.jpg

上一篇:【民间文学】巫傩诗文(重庆市)传承人:彭承善

下一篇:【传统音乐】接龙吹打(重庆市)传承人:李贵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