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技艺】马陆蔑竹编织技艺(上海市)传承人:薛其华
2020-04-10 15:32
【传承人简介】:薛其华回忆道,上世纪60年代,3年自然灾害时,饭也吃不上的时节,他干脆辍学回家,白天干活“挣工分”,晚上加班加点做竹编制品来补贴一家七口人的家薛其华回忆道,上世纪60年代,3年自然灾害时,饭也吃不上的时节,他干脆辍学回家,白天干活“挣工分”,晚上加班加点做竹编制品来补贴一家七口人的家用。靠着一双灵巧的手,薛其华和家人捱过了那些艰难的时光。后来,生活条件慢慢变好了,原来的村宅也变成了一座座住宅楼,村里大多数人都已放弃了蔑竹编织这门手艺,然而薛其华却从心里舍不得这门手艺。
几年前退休的薛其华闲不住,又开始摆弄起蔑竹来。“2005年的时候,我生病开刀后,麻将也不搓了,”薛其华告诉记者,有一天他骑车在路上捡到一根竹子,拿回去给家里人看,都说竹子品相不错,适合编蔑竹。于是他又觉得“技痒”,找出了原来的竹编工具,有些工具甚至重新做起来,这样篾竹编织就一发不可收拾起来。此后,在外冈、马陆等生长竹子的地方,就能看到薛其华骑着一辆电瓶车,包里装着一把小割刀,看到好的竹子,就割下来带回去作材料。“不过现在编的篾织品,已经不拿出去卖了,大多送给了亲戚朋友,放在家里用来盛放东西,”薛其华说,主要是退休后没什么事情干,加之喜欢编篾,也算有个精神寄托。
之所以能成为“马陆篾竹”编织的技艺传承人,是因为薛其华拥有一手傲人的篾竹编织技艺,能独自完成断料、设计、开竹、劈篾、织底、扣筐、劈羌、刨角羌、撑条固定、凿眼、扎筐到后期修饰等十多道繁琐工序。“虽说以前众芳村里人人都会编篾,但其实都是分工合作,大多数人都只会自己擅长的那一部分。”薛其华介绍,“比如我母亲擅长劈篾,她在整个村里劈篾劈得好都是有名的;我老婆就负责编篾织品的底部;我就负责编外壳。”后来,薛其华的母亲年纪大了,劈不动篾了,就轮到他接着做,慢慢地他也学会了断料和劈篾。之后在村里的竹器厂,他又把所有流程都学了一遍。加之薛其华有钻研精神,看到外面各式各样的篾织品,都会仔细研究,再加以创新。他编织的作品立体感强,手感润滑,兼具实用和艺术性。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时,他的篾织品“海宝”还亮相了上海世
用。靠着一双灵巧的手,薛其华和家人捱过了那些艰难的时光。后来,生活条件慢慢变好了,原来的村宅也变成了一座座住宅楼,村里大多数人都已放弃了蔑竹编织这门手艺,然而薛其华却从心里舍不得这门手艺。
几年前退休的薛其华闲不住,又开始摆弄起蔑竹来。“2005年的时候,我生病开刀后,麻将也不搓了,”薛其华告诉记者,有一天他骑车在路上捡到一根竹子,拿回去给家里人看,都说竹子品相不错,适合编蔑竹。于是他又觉得“技痒”,找出了原来的竹编工具,有些工具甚至重新做起来,这样篾竹编织就一发不可收拾起来。此后,在外冈、马陆等生长竹子的地方,就能看到薛其华骑着一辆电瓶车,包里装着一把小割刀,看到好的竹子,就割下来带回去作材料。“不过现在编的篾织品,已经不拿出去卖了,大多送给了亲戚朋友,放在家里用来盛放东西,”薛其华说,主要是退休后没什么事情干,加之喜欢编篾,也算有个精神寄托。
之所以能成为“马陆篾竹”编织的技艺传承人,是因为薛其华拥有一手傲人的篾竹编织技艺,能独自完成断料、设计、开竹、劈篾、织底、扣筐、劈羌、刨角羌、撑条固定、凿眼、扎筐到后期修饰等十多道繁琐工序。“虽说以前众芳村里人人都会编篾,但其实都是分工合作,大多数人都只会自己擅长的那一部分。”薛其华介绍,“比如我母亲擅长劈篾,她在整个村里劈篾劈得好都是有名的;我老婆就负责编篾织品的底部;我就负责编外壳。”后来,薛其华的母亲年纪大了,劈不动篾了,就轮到他接着做,慢慢地他也学会了断料和劈篾。之后在村里的竹器厂,他又把所有流程都学了一遍。加之薛其华有钻研精神,看到外面各式各样的篾织品,都会仔细研究,再加以创新。他编织的作品立体感强,手感润滑,兼具实用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