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秧歌(小红门地秧歌)(北京市)传承人:赵凤岭
2020-04-03 13:23
【传承人】:赵凤岭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
【传承人简介】:赵凤岭从7岁开始学习地秧歌表演,在会中担任小豆的角色,13岁时正式学习会中主要角色头陀的表演,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熟悉地秧歌中的每个角色技艺特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地秧歌技艺及杨歌词唱法,由于秧歌词的演唱在改革开放后逐渐不被人们所重视,因而也没有人继续学习和传授秧歌词。赵凤岭在学习地秧歌表演的过程中私下从师父那里学习了几段秧歌词的演唱,也是现在仅存的几段秧歌词。在19岁正式拜师成为地秧歌会前引后,跟随师父学习会规会理,在带会参加各地演出的过程中逐渐将会规会理融会贯通,为今后独自带队演出打下基础。
由于地秧歌的传承方式比较特殊,基本靠家族亲属一辈一辈的传承发展,所以秧歌会中的所有角色都没有拜师学习的规矩,均由赵凤岭一人传授技艺,50多年来已经教授各种角色40余人。赵凤岭凭借初中毕业的水平和50多年来的经验,在退休后开始撰写地秧歌会的会规会理,将秧歌会中的道具使用、服装穿戴、走会规矩以文字的方式保留下来,并将其整理成册,现在的地秧歌可以说是北京民间花会中会规会理较为齐全的花会了。
过去地秧歌是唱舞结合,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唱的形式已基本不存,而且会唱的人已经不多。秧歌词的演唱技艺赵凤岭学习的较为完整,也是唯一现在能唱段子比较全的传人。他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存世的秧歌词,并将其录制成音频文件,为今后的地秧歌留下了宝贵资料。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编辑单位】:非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