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技艺】武家泥塑(呼和浩特市)
2020-03-30 15:51
【项目简介】:
武家泥塑从清乾隆初年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却因种种原因近乎失传。直到近几年,经过武家泥塑的第七代传人武文胜师傅的不断努力,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一民间艺术。由于政府的重视,武家泥塑于2009年人选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
和浩特市和林县舍必崖乡西厂圪洞村的武家泥塑,在和林、武川、包头等地乡间久负盛名。从乾隆初年起,武家人就开始制作召庙里形态各异的雕像、儿童手中的玩具、善男信女追捧的童男女的泥娃娃、庄户人家中的挂件……二百多年来,武家的泥塑已将内蒙古西部的历史和文化深深揉进这片土地中。而如今,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刷,泥塑艺术站在了落寞的十字路口。2009年,武家泥塑的唯一传承人武文胜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武家泥塑的发展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武家做泥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乾隆初年。武文胜听大爷讲,他们老家在山西忻州。乾隆初年,武家的先人带着四个儿子走西口来到西厂圪洞村,就在此定居生活,从此枝繁叶茂,成为当地一个大家族。武家世代是手艺人,四个儿子中有三个从事画工、纸匠、泥塑。二百多年来,村里画炕围画、办丧事做纸活看风水、建召庙做神像都离不开武家人,而方圆百里以内孩子们玩的泥玩具,也都是出自武家人之手。
西厂圪洞位于杀虎口至包头的交通要道上,是当时商贾云集的交通重镇,盛极一时的大盛魁在当地都有分号。而西厂圪洞村在历史上闻名的源于它的召庙文化,乾隆三十五年,村里建起了送子观音庙,也就是当地人称的娘娘庙。后来,又相续建成了关公庙、马王庙等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召庙。而在这些召庙中,最著名的就是娘娘庙,当地人相信,只要心诚地拜一拜娘娘庙,再求个童男女,来年准能生个大胖小子或者伶俐的姑娘。
每年的四月初八,方圆几百公里以内的人们云集西厂圪洞村参加传统的庙会,祭拜送子观音。而武家泥塑的兴起正是伴随着西厂圪洞村的召庙文化的繁盛。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当时武家人丁兴旺,家族人口达三百多人。武家男人们各个都会泥塑手艺,到了农闲时,男人们就开始制作泥塑了。
每年的春天,武家人都要挖出一年需要的粘土备用。西厂圪洞村地势低洼,雨季时泥土长时间在雨水中浸泡,因此盛产质地细腻的粘土,被当地人称为娃娃土。武家泥塑制作过程分为挖土、筛土、捣泥、塑坯、封合、阴干、粉洗、勾眉、上彩、上色等十多道工序。粘土经过仔细筛土,就成了制作泥塑的原料了;做泥塑的粘土要掺进纸浆或者芦苇杆内的丝状物,以增加粘性和柔韧度;和好的泥要用铁棒捶打,称为捣泥;捣好的泥擀成泥饼,就可以装进涂有胡麻油的模具中塑坯和封合;塑好型的泥塑经过一天左右的阴干,具有了基本的外形,再经过粉洗、勾眉和上彩、上色就成了成品。
【传承人】: 武文胜
【所属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入选时间】:2009年
【编辑单位】:非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