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喀红呗”系彝语,汉语叫“跳脚”、“跩脚”、“拐脚”,“四个跳舞者耍舞”,也叫“灵桶舞”、“鬼桶舞”,是彝族丧葬中的祭祀性舞蹈,盛行于乌蒙山一带的镇雄、彝良,贵州省与云南东北部接壤的毕节地区。这可以从跳《喀红呗》的活动中反映出来。人死后丧家要派人报信,母舅家和姑婆家到送葬的前一天才去。母舅家去为死者祭奠。奠毕,由“喀约”从左边顺时针方向围房子边唱边跳《喀红呗》连续三圈持续不断。《喀红呗》第一个动作跩脚步开始,四人即大声伴着铃铛的节奏,唱起彝族古歌,古歌内容包括:创世古歌,英雄史诗、酒歌等。例如:《世上哪个先出生》:“高高青天上,哪个先下来?茫茫大地上,是谁先出生?陆迪愁汝啊,从天上下来;撮矮阿于呀,从洞中出生。”这首歌谣简短明了,既反映出人类出生的情景,其中的第五句陆迪愁汝是彝族传说中第一个从天上下来的人,而第七句的撮矮阿于则是彝族传说中最早的始祖。进屋后在室内棺材左边跳《喀红呗》,当姑婆家来时,带的“喀约”逆时针方向围屋持续不断跳转三圈《喀红呗》,进屋后围着棺材跳三转,然后集中在棺材右边跳《喀红呗》,接着两边轮换着跳,从傍晚开始,往往是通宵达旦跳个不停。

【所属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单位)】:镇雄县

【入选时间】: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四级名录

【编辑单位】:非遗网


上一篇:【传统技艺】牛干巴制作技艺(昭通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苗族(白苗)芦笙制作技艺(昭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