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兰溪山歌 (益阳市)
2020-03-25 14:51
【项目简介】:
这些曾经的村民们在劳动中创作的劳动号子,经时间积累和文化改进而形成现在了山歌。据说兰溪山歌曲牌有60多种,兰溪山歌已收集到的曲调有30余种,按民俗大体可分为两部分:
一、高腔:高腔发声高亢嘹亮,收声婉转而甜美。唱时多小嗓,皆仄韵。歌词每板皆两句;每板四个音区,多用衬句。主衬句为“哇!哇呜哇呜哇──”辅以“姣姐我咯鬼也”之类,谐趣妙生,皆信口唱来;只有主旋律不变,衬句可自由使用。唱词中的“姣莲”或“姣莲姐”为益阳地方语言,即少妇。男人统称为“哥”,或“哥哥”或“郎”或“情郎”。高腔以《栀子花树傍墙栽》《阳雀子头上一点红》为代表作。
二、小调:小调如歌的行板,婉转悠扬,皆用本嗓。按习俗小调有“过山龙”、“连八句子”等板式。小调歌词为五言或六言句。“连八句子”板式为五言句,歌者叙述性表达,代表作有《绿鸟叽绿肚皮》等。“过山龙”板式为歌者自叙自问自答,词中第三句必为“哥说我的姐呀”,或“姐说我的哥呀”,后面三句为答词,代表作有《大雨落来麻雨稀》等。小调多用衬词,皆益阳地方语尾或语气词,如:叽,哟,喏等等;亦可随意加进“我的”、“你看你咯”等衬句做成“花腔”,使曲调更为动听。
兰溪山歌皆为口传心授,歌者无曲谱。兰溪山歌,按唱腔可分为高腔、平腔、哼腔、拖腔;按内容区分,可分为田歌、骂歌、苦歌、颂歌、情歌、赞歌等十余种;句式大都是七言四句或七言五句,喜用比兴手法,言人喻事,比物言情,不少山歌手大都能触景生情,即兴编歌对唱。
是一种十分独特又完整的艺术门类,于2016年5月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而枫林桥畔对唱山歌,也已有几百年历史,每年五月初五和十五,枫林桥两岸都会挤满对歌的男女老少,对歌声、和歌声、喝彩声响彻两岸,好不热闹。
【传承人】:胡寿根、李乐安正等
【所属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单位)】:赫山区
【保护单位】益阳市
【编辑单位】:非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