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葡萄架”下的常弘



想欣赏更多葡萄常工艺精品,请进文化高清组图>>>



来到北京花市博物馆的葡萄常展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个巨大的葡萄架,架上挂满了各色的“葡萄”。设计这一场景的,便是葡萄常第五代传人常弘女士。常弘家以前就住在四合院中,每个四合院里都要搭葡萄架,那时一家人经常坐在葡萄架下打牌谈天,甚是欢乐,这样的场景也多少带有一些回忆的味道。

刚从上海世博会归来的常弘穿着在上海定做的中式套装,突现出整个人的端庄气质。谈吐间透出的那种热情与自信,也体现出一种大户人家的气度。

葡萄常创始人常在(韩其哈日布) 老照片由常弘提供 中国网任子鹏翻拍



葡萄常原本不姓常

说起常弘家的背景,确实不凡。据常弘介绍,在北京赫赫有名的葡萄常原本并不姓常,她的上辈是旗人,姓纽祜禄氏。这样的大户人家怎么又变成了工艺世家葡萄常,这里面还颇有周折。

在清朝,旗人吃着皇家俸禄,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带着“钱粮”。当时皇家的俸禄很细致,甚至具体到香油、水舀子都是国家发放,因此他们根本不需要花钱。此外,清朝不许旗人们经商,于是玩就成了旗人大爷们生活的全部。他们爱玩、钻研玩,很多人在家道中落后,还把昔日玩的东西变成了谋生的手段。葡萄常的创始人韩其哈日布(又名常在)就是这样。他原本喜欢玩泥塑,用泥捏成各种果子,在家道中落后,他便靠这捏泥塑的手艺维持生计。在做泥塑的同时,韩其哈日布还在不断琢磨,他希望让他的作品更加高档,于是他看中了一种在当时尚不多见的原料——玻璃。“在当时的中国,能想到用玻璃做原料,别说少有,根本就没有第二家。若不是旗人好玩,根本想不出这样的主意。”常弘这样评价她的祖辈。

韩其哈日布用玻璃做葡萄也是受了当时料器行业的启发,但常弘认为葡萄常和传统的料器行业还是有区别的,料器用的材料是有色的琉璃,而葡萄常用的则是透明的玻璃,这样更能表现出葡萄果肉的那种质感。葡萄常做出的葡萄确实可以乱真,以至于慈禧太后也曾误把这些玻璃制品当作了真葡萄。由于感于其工艺的精湛神妙,慈禧特赐韩其哈日布之妻“常在”名号,并赐匾“天仪常”。韩其哈日布为感恩改名常在,全家改姓常,葡萄常从此名扬京城。

葡萄常五处女 老照片由常弘提供 中国网任子鹏翻拍



传女不传男的独特行规

葡萄常家有条与众不同的家规,手艺传女不传男。这似乎和我们所了解的那些家族式的传承大相径庭,常弘解释道,“这也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旗人家通常对孩子都有些惯,男孩子尤其如是,因此旗人家的男孩子也都大爷习气十足,不是干活的料。相反,由于游猎民族的特点,女性通常是比较顾家的,也能干,学起手艺来也更加踏实。

“我们家更重视女孩子,因为事实上是女性撑起我们这个家,如果没有她们,这个家也就完了。”常弘说。女性对于常家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是“葡萄常五处女”,她们为这个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回想起来,我们葡萄常似乎总是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有关系。”常弘不无自豪地说道,不管是晚清的慈禧太后,新中国的毛主席、李先念、邓拓这些领导人都和常家有些渊源。“葡萄常五处女”这个称号便是毛泽东主席亲自授予的,指的是常在(韩其哈日布)的三个女儿常桂福、常桂禄、常桂寿和孙女常玉清、常玉龄,她们为了不使自家的手艺流失,毅然决定终生不嫁。“常家到了第三代,家里有钱了,儿子们又开始提笼架鸟不干正事了。那么家里的女孩子就必须把这个家撑起来,不然家业就败了。为了不让自家的手艺流失,老姑奶奶她们是含着眼泪决定一生不嫁的,这相当于为了家族的手艺搭上了自己一生的幸福。”至今提起这五位长辈,常弘依然会感动,她觉得以五个人终生幸福为代价维护下来的手艺如果在她手中断了,她会觉得愧对良心。

出处:中国网

上一篇:【民间美术】北京料器(北京市)传承人:邢兰香

下一篇:【民间美术】北京宫廷补绣(北京市)传承人:​贾大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