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苗族牛皮鼓制作技艺(宜宾市)
2020-03-25 10:25
【项目简介】:
苗族牛皮鼓,又名吊鼓,苗语称“查朗”,意即神鼓,是川南兴文县苗族重要的传统击打乐器。牛皮鼓表现了苗族豪迈奔放的性格,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万物有灵、物我如一的自然崇拜观念,也反映了苗族的音乐才能。
苗族牛皮鼓,又名苗家吊鼓,苗语称“查朗”,意即神鼓,是川南山区县宜宾市兴文县苗族千百年来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击打乐器。据《明史》、《苗族通史》、民国《古宋县志初稿》等记载,兴文苗族先民是汉晋时期伴随迁自甘肃“三危 ”和湘黔毗邻的武陵区域苗族迁徙而来的,至今约1700年。牛皮鼓起源于大约六千年前的苗族母系社会末期,苗族后生子庚听从天神托梦指示,杀牛绷鼓以祭奠和保护母亲遗体不被族人吃掉,族人从此改吃牛肉。一千多年后在苗族父系社会初期,其祖先蚩尤被黄帝打败并杀死后,其大将夸父率苗民转移,他途中被箭射死,其卫士“磨”被选为超度死者的“路师”,绷鼓吹牛角号祭葬夸父,形成苗族丧祭击鼓的传统流传至今。明代苗族与僰人杂居兴文(包括当时戎县和九姓、太平长官司)的崇山峻岭,以农牧为业,在万历元年明王朝镇压僰人与苗族的战争中,93面铜鼓和42面牛皮鼓被明军缴获,见于明曾省吾《确庵曾先生西蜀平蛮全录》卷1、卷2、卷3。苗族制作、使用牛皮鼓的习俗一直传至民国,此时专用于丧祭报信传情,丧事击三棰,祭祀击二棰,迁坟击一棰,无事不得敲击。丧事用现成之鼓,而祭奠“斋醮先入深山以牛皮扎鼓起斋,悬鼓室中,鼓响吹罗笙(今注:芦笙)应之,诸苗周环跳舞,舞毕以酒肉献死,既献,焚楮取酒肉而饮食之,乃散。”(民国《古宋县志初稿》卷8《人类》)至20世纪90年代始,随着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牛皮鼓的功能发生变化,逐渐用于花山节、四八节、苗年等喜庆活动(置于鼓架上,忌悬吊)。
【所属类别】:传统技艺
【入选时间】:
【申报地区(单位)】:兴文县
【保护单位】兴文县文化馆
【编辑单位】:非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