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彝族婚俗是一部“活态”的婚姻发展史,是研究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的不可替代的资料。彝族婚姻的缔结,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行为,而且与整个家族、姻亲、邻居都有关系,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播与接受的过程。而婚礼的仪礼过程是彝族文化的大展示和演绎,不论是穷古博今、互难才学的“克斯”、“克智”、“佐”等口头演述,还是优美动听的“牛牛伙”歌诗传唱,还是抒发离愁别绪、反抗包办婚姻的哭嫁歌等传统,抑或充满娱乐竞技色彩的泼水、摔跤、“蜀确”、打亲、迎亲仪式,抑或抢狗食、不落夫家、圆房之夜的抓扯等习俗,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了独特的民俗情趣,具有多重文化价值。

彝族婚俗分布于川滇黔桂广大彝区,凉山作为全国最大的聚居区,保留最为完整。而美姑作为凉山的腹心地区,婚俗礼制完备、古朴,县境柳洪、牛牛坝、合姑洛、峨曲古、候播乃拖、洪溪等都是重点民俗乡。

美姑县位于四川凉山州东北部,大凉山主峰黄茅埂西麓,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腹心地带。被誉为“彝族文化圣地”、“毕摩文化之乡”、“克智之乡”、“熊猫之乡”、“中国原生态植物博物馆”。县境地形复杂多样,山岭连绵,气势磅礴,异峰叠起,美丽壮观,岩壁陡峭。总人口22万,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98.2%,是全国彝族聚居的县份,也是彝族文化保留最为完整、民族风情最为浓郁的县份。

彝族结缔婚姻,实行严格的民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婚和姨表不婚等制度,并保留着转房、抢婚等形式。一桩婚姻的结缔,需要一定的程序,即为婚前礼仪、结婚礼仪两部分,每种礼仪过程又有若干程序。

一、婚前礼仪

有说媒取婚、订亲行聘、择日定期、节食禁水等程序,每个程序有其相应仪式内容。

说媒取婚。彝族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则请媒人“服嘎”说媒,媒人根据等级、生辰、命宫、禁忌等了解两家是否可以开亲,如果命宫相合,且双方愿意开亲,则择日到女方杀小猪取胆、脾等进行占卜。如果不吉,则该婚姻即行中止。说媒合婚,则媒人往返于双方之间商议聘金。议定之后,男方择日打酒并携一对同窝孵出的鸡等前往女家请婚。订婚后,如果一方毁约,则须加倍赔偿对方的损失,如果男方毁约,则已付聘金则不退。

婚期与闹婚。确定婚前后,女方在婚前十五天左右,举行闹婚仪式。女方择吉日并告知邻居婚期,邻里则凑粮于女方家酿制醪糟酒,每晚相约女方家,唱“婚歌”,赛“克智”、“卡冉”(论辩的一种,老年智者互述见闻,互相攻讦驳难),往往通霄达旦。其间青年男女每天都进行“蜀确”的抢亲游戏。

节食禁水。彝族至今还保留新娘在出嫁前禁食禁水数天的习俗。新娘一般在婚前半月就开始节食,婚期临近前一周每天只吃一个鸡蛋和喝一碗水,到出嫁那天完全禁水禁食。

二、婚礼仪式

婚礼,主要包括背亲、迎亲两大程序。

彝族婚礼一般多在秋冬季。正式出嫁时,先由男方根据路程远近在本家支中派出彝称“线木”的小伙子数人或十数人,携酒盛装组成迎亲队伍,前往女方接亲。届时,女方亲友邻里相聚等待,其间最为热闹与惊险的为泼水仪式。接亲者至,女方的姑娘们早已在房前屋后“线木”必经的沿途储水设防以待,当“线木”们进入了伏击圈时,姑娘们个个精神抖擞、笑逐颜开地手持竹枪、瓢盆、木碗从四面八方冲出将水泼向“线木”,旁观者在旁助威呐喊,可谓水花四溅,你追我赶,十分热闹。当“线木”们冲进屋里坐定,姑娘时常乘人不备冲进来,将盆盆冷水再次泼向线木,还调戏“线木”们,道“为了养大女儿,妈妈脱了九十九层皮,不泼九十九桶水,不抹九十九把锅烟,哪能让你们轻易背走新娘?”线木们则回答:“我们翻越了九十九座山,涉过了九十九条河,走了九十九条路,专程来迎新,不背回新娘怎行?”尔后举行婚宴,宴毕则举行摔跤、“克智”比赛。入夜,女方与“线木”通常通宵达旦唱“牛牛歌”、赛“克智”,举行“索确”的抢亲游戏。至凌晨鸡鸣时分,“线木”们催着娘家给姑娘梳妆打扮。姑娘们边为新娘梳妆边唱着《哭嫁》歌,其内容多为:“鸟中最狠莫过鹰/ 鹰小逼上天/任其喽喽飞/世间狠心莫过父兄/谗嘴吃狗肉/谗尽啃狗骨/渴尽饮狗汤/妈妈的女儿哟/尸骨被换作了金银/血液被换作了酒喝/身躯被换作了肉吃/女儿只好离别了”。唱毕,“线木”冲进姑娘群,强行将背起新娘,双方互不相让,姑娘将早已备好的锅烟灰抹在他们脸上。

迎亲分为报喜、入棚断耳线、摸亲分辫、抢狗食、摔跤、给礼金等过程。

新娘即将到达,女方送亲者将派出二三个小伙子,提前到男家报喜,意为新娘随后就到,叫男方可以准备好婚礼,男家则给前来报喜的人以酒肉招待。

新娘到来之前,由新郎长辈或同寨中有福之长辈充当主婚人,在住宅附近搭一临时“新房”,彝称“也惹”。“新房”一般用新砍的松枝在搭建,内垫松叶或荞麦杆,顶盖竹笆,三周围上竹篱。线木们将新娘背至“新房”入坐,伴娘们坐于其旁。入新房时,主婚人将新娘头上的红蓝二线拆断下埋于房坎下。

新娘入新房,则开始宴客。彝族婚宴,只要是姑娘初嫁,不论天气状况,都必须在屋外举行。除本家支和同寨人外,凡前来参加者不论生熟都不带任何礼物,均视为上宾款待。客人一般为八至十人围坐,每座中间烧一堆火,送上泡水酒、千层饼和相应长条猪肉,让客人尽情饮用。婚宴毕,一般都要举行摔跤比赛。为了表示“亲谊第一”,一般双方先派出小孩作为第一个出场,以摔成平手为贵。比赛结束,新郎的母亲或其他长辈妇女将特别为新娘煮好的小荞块送来,意为给新娘尝食,表示婆媳友好。尔后举行梳头仪式。一般由新郎的未婚妹或堂妹给新娘梳妆,梳妆时用过年猪油在新娘头上从上而下抹三次,再用梳子梳三次,把独辫分为双辫,以示少女生涯至此结束。梳妆之际,送亲的小伙子们冷不防会抢走前来梳头的姑娘的头帕、披毡等,并以此为条件,要求姑娘们用酒赎回。梳头完毕,新郎之弟将新娘背回屋内,同时,送亲者入屋,相互寒喧后进入象征性的“克智”比赛,以示亲谊。

彝族嫁女,必给礼金。礼金分为开路礼金、舅舅礼金、伯叔礼金、锅庄内方长辈礼金、伴娘礼金、众家族礼金、姨表兄弟礼金等,根据双方事前约定或临时商议而数量不等。“嫁女之日女为贵”,所以,送亲者都会毫无客气地索要礼金,主人家一般也会满足其要求。

在美姑彝族婚宴中,至今还保留着“狗抢食”的习俗。宴客开始,由一老者手持一小棍,将一根条状猪肉或荞饼串于其上,当众作唤狗状叫几声,并说“革勒,革勒,这是狗食,快来抢啊”,此时众人中便有小孩学着狗叫跑到老人手中抢走狗食。

三、婚后礼仪

回门返娘家,彝称“约拉姑”,即男方携酒牵牲送新娘返娘家。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据路程远近在结婚当天或次日由男方派人随同新娘一道返娘家,另一种是结婚后新娘留在男方小住几日,再由男方派人将新娘送返娘家。届时,岳父母则备酒杀牲,款待客人和四邻亲友,举行泼水、摔跤、赛克智、索确等活动。

彝族婚礼的举行,只能表明双方结缔了婚姻关系,并不意味着圆房。一般而言,婚后新娘如果没有男方的邀请是不能自行到男方的,而到了男方一般也有姐妹伴娘随同,流动居住在邻居家里。新郎要与其同房,只能趁夜悄悄潜入邻里家中找准目标摸进,而邻居们既便发现新娘反抗,都得蒙头大睡,装着不知,不得干涉。

彝族至今还保持着“不落夫家”的习俗。举行了婚礼的姑娘,不论其年龄大小,必须居住在其父母家。过去,黑彝妇女一般不满三十岁,白彝妇女不满二十七岁不到夫家落户。已婚而无性成熟标志的姑娘不能与丈夫同居,否则视为犯禁。至性成熟,其母亲和姐妹则为其缝制一条红、黄、蓝、黑四色相间的羊毛短裙作为标志,并由兄弟护送到男方。媳妇住在娘家的时间无具体规定,一般为两三年,有的长达三五年还更长,此间,新郎可前往岳父母家与之相会,直到新娘怀孕后,才正式落户夫家。

【传承人】:

婚礼作为集体参与性仪式,系民众集体传承,无具体传承人可言。婚礼作为传承和演义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千百年来,产生了诸多著名的“克智论辩手”、“卡冉”高手、“牛牛伙”歌师、“摔跤手”等,这里举彝族婚俗的省级传承人沈尔阿培为例:

沈尔阿培, 男,彝族, 出生于1976年7月, 初中文化, 家住四川美姑县合姑洛乡洛觉村。沈尔阿培从小耳闻目染彝族乡土民间生活,其祖辈曾是闻名凉山彝区的德古、克智论辩手。其父是美姑地区远近闻名的彝族克智论辩手、民歌手、德古,时常被人请到各种婚丧嫁娶等大型场所参加各种比赛。沈尔阿培从小跟随父亲学习传统民间知识、民间音乐,8岁时就会克智演述的基本知识,博闻强记,14岁已是比较有名的小民歌手了。19岁时被选入北京中华民族园担任原生彝族民歌手,时常为国内外领导、友人、游客演出,后来进入毕摩艺术团、凉山州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民间艺术团担任首席民歌手,曾到过北京、上海、云南等地参加过多次演唱,悉国内知名的原生态民歌手。沈尔阿培的民歌传承谱系为毕特西毕——说典呜吐——乌吐子哈——子哈拉洛——拉洛阿培。

【所属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单位)】:四川省美姑县

【入选时间】:2011年5月23日

【编辑单位】:非遗网

 



上一篇:【民俗】彝族十月太阳历(凉山彝族自治州)

下一篇:【民间文学】阿都歌谣 (凉山彝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