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阿依蒙格(彝族儿童节)”是 先民们为了抵御疾病对儿童的侵害而发起的节庆活动,在彝语北部方言所覆盖的大部分彝族地区都有流传。但由于种种原因,只有四川省雷波县谷堆乡,才保留着完整的“阿依蒙格”仪式程序。

关于“阿依蒙格”产生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据说,开天辟地时代,阴间住着一个叫“普兹普阿莫”(相当于阎王)的吃人魔王。他属蛇,在鼠年鼠月鼠日娶亲,蛇日就生了儿子,马日儿子得病,羊日为儿子治病,进行禳解仪式。但到猴日,儿子还是死了,鸡日出丧,狗日“库斯”即祭扫坟墓(目的是让死去的人得到安宁,不再骚扰活着的人)。

在属羊日至属狗日进行禳解、送丧、“库斯”等仪式时,“普兹普阿莫”家都要从阳间抓人去当祭牲。有一天,“普兹普阿莫”家听说“德布罗莫”(后世传说的鬼之故乡)有两条“迪尔”(“迪尔”指树桩与石头)顶角打架,“普哲普阿莫”家的所有鬼怪都倾巢而出,前往观看。因此,这一

天鬼屋里没有任何鬼怪。而阳间的儿童们听说要抓他们去作祭牲,大家义愤填膺,奋起抗争。他们准备好大刀、长矛、弓箭,男孩手持长矛,女孩拿着砍刀,背上炒好的麻籽和燕麦作为干粮,于属鼠日出师前去讨伐魔鬼。途中,人们割来蒿枝,刻上刻符,作为战书绑在箭上,射向“德布罗莫”,向魔鬼宣战。“阴阳两界使者(中间调解人)”得知义愤于胸的孩子们前往鬼宅讨伐魔鬼,遂出来阻住他们,向孩子们解释鬼怪们已全部到“德布罗莫”去了,劝孩子们回家。孩子们坚决不同意,马不停蹄地冲到鬼屋面前,却没见一个鬼怪出来迎战,愤怒的孩子们于是拿起武器,刀砍鬼屋,枪挑鬼宅,最后烧掉了“鬼屋”。

凯旋而归的孩子们回到村子里,欢聚在一起,大人们用一头牲畜(可用黑公牛、黑公羊、黑公猪)围着孩子们顺时针转九圈以后,宰杀烧熟共食,摆上甜酒(孩子们只喝甜酒)以庆贺胜利。最后还将寡蛋、烂鞋和烂锅刷绑在一起掷向“德布罗莫”,与魔鬼盟咒:从此互不相扰,诅咒鬼怪们断子绝孙,永世居住在“德布罗莫”,不准再到阳间散布疾病。当孩子们“出师伐鬼”之时,恰值魔鬼倾巢而出,前往“德布罗莫”观战,之后孩子们的诅咒又产生了效果,所以鬼怪们自此以后就被永远禁居在“德布罗莫”这个地方了。从此以后,“阿依蒙格”这个习俗就流传了下来。这一天,由于鬼怪们都不在,所以彝历称之为“实诺”日。因此,后世的阿依蒙格就挑选每年开春后公历二、三月间彝历属鼠的“实诺”日举行

【传承人】:

“阿依蒙格”自古以来就广泛流传于彝语北部方言区,它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存在,同时也依靠节庆活动来传承延续,没有专门的传承教育机构和学科,也没有专业的传承人。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如今的“阿依蒙格”,只有四川省雷波县谷堆乡才保留了较完整的活动仪式程序,其余地方只有零星的活动。“阿依蒙格”传承谱系已无从考查。

吉侯达席“阿依蒙格”的省级传承人,男,彝族,生于1949年5月,雷波县锦城镇农民。

马曲且,“阿依蒙格”的省级传承人,男,彝族,生于 1957年6月,雷波县杉树堡乡杉树村农民,由于出生在彝族聚居区,从小(满月后至14岁以前)就参加“阿依蒙格“活动,熟悉“阿依蒙格“活动的过程和仪式,并且自成年后不断主持村子里的“阿依蒙格“活动。

【所属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单位)】:雷波县文化局

【入选时间】:2008年8月3日

【编辑单位】:非遗网

 



上一篇:【民俗】摩梭人成丁礼(凉山彝族自治州)

下一篇:【民俗】傈僳族阔时节(凉山彝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