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彝族苏尼舞(凉山彝族自治州)
2020-03-24 11:21
【项目简介】:
彝族巫师苏尼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时代,其巫事中的舞蹈——苏尼舞也应运而生。
在有些出版的书中,认为苏尼的产生晚于彝族毕摩,年代不远,是一个人得了精神病久治不愈,已故先人中曾有苏尼,认为有“阿萨”神附体,“请毕摩祭‘阿萨’神,给以羊皮鼓,病愈即已相传”。“最早的黑彝苏业(注:‘业’,即‘尼’)传说是昭觉竹核的底窝刻木……当不出明代初年”)依此说,凉山彝族苏尼舞的历史亦不久远。但,既然“先人中曾有苏尼”,其法器羊皮鼓又早在底窝刻木之前就已存在,何况传说不能代替史实。那么,其历史自当往上追溯。
有学者认为:“毕摩是直接起源于上古的苏尼(萨满)。苏尼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上古时期的苏尼与后来出现的毕摩是相通的”(引自《毕摩文化论》第28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同此说的又有:“毕摩起源于彝族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公社时代,是彝族原始宗教发展到较完备阶段的产物”(同上书第3页)。彝文古籍《狞猎祭祀经》记彝族母系时代狞猎祭祀的祭司为女性“姆”;彝文 《列吉阿博惹》(中央民族学院编译室翻译)说:传说苏尼是君长的舞师演变的。据以上所论,再联系苏尼附体之“阿萨(又称“阿撒”),系原始信仰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的产物之时代背景,苏尼与其祭祀舞,当发韧于母系时代。
彝族苏尼舞分布于布拖全境和州内其他县彝族乡、村。以布拖为中心和代表。在布拖县分布于全县27个乡3个镇190个行政村。
彝族苏尼舞的特征一是巫事的职能,原始文化的特征,凉山彝族苏尼属于原始宗教范畴。苏尼的附身神“阿萨”被认为是由人的灵魂变成的“善神”,它能给人屁佑,帮助苏尼禳祛那些不好的灵魂变成的“恶鬼”;苏尼作法除要迎请“阿萨”之外,还要请鹰、虎、熊、河流之神共同作法,这表明其自然崇拜与鬼魂崇拜的特征,是原始信仰、原始宗教的巫文化。它是远古社会的经济和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精神生活反映,是一种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现象。因此,苏尼文化尤其是作为表演手段的舞蹈形式,是不能完全以巫术迷信,落后反动加以排斥和否定。诚然,进入阶级社会后,宗教被统治者利用,发展到后来尤其成为人为宗教后,就如马克思所说是毒害人的“鸦片”。然而,凉山彝族的苏尼,被认为远比原为统治阶层兹、莫、毕中的“毕摩”其社会地位低下得多;苏尼的职能与活动,尤其是其“尼”,仍保持着原始巫文化的特征与功能;在实际生活中,群众请苏尼作法治病,要比请毕摩所花费酬劳少得多。由此看来,毕摩属于上层,苏尼则属于平民;它的“尼”尤其舞蹈,受到群众(平民)欢迎,不仅是原始文化的引力,还有平民化的特征。二是艺术与巫术杂糅,即娱神更娱人的特征,“巫能歌舞”,“鼓能通神”,这是巫的箴言。原始祭祀的两种手段:一为物质祭献,杀牺献神;一为精神的献艺,以艺术的手段(主要是歌舞)娱神。原始宗教和艺术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为作用,二者之间不存在渊源关系,有同源同构和共时性;巫术与祭祀杂糅,祭祀巫术与艺术杂糅,既娱神又娱人,二者合一,互为依存。
苏尼之所以要用高超而纷繁的舞蹈和音乐(击鼓唱诵)手段作法,正如以下所述:“首先是通过迷狂状态中的巫术性行为与驱赶病魔,他采用的主要手段是舞蹈……和有律动的歌唱……,这些在巫术祭祀活动中起着一种特殊的无与伦比的作用”(萨克斯《比较音乐学—异国文化的音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凉山彝族苏尼舞,其“形”是驱邪、娱神,而“实”更加突出了娱人的旨意和作用,尤其表现在那些几乎游离于仪式本身之外的杂技、特技表演上。与其说是给神看,不如说是给人看,娱人的效应更加强烈。三是技艺和艺术性高,观赏性强的特征,为了显示请神、禳鬼的法力,也为了刺激顾主和看众的引力;反过来,也激发舞者在技巧、技艺、技能方面功夫,提高炫技性,以显示本人的法术本领和法力,藉以抬高身价。从而推动苏尼舞在舞姿、造型的艺术性和表演水平方面,不断花样翻新,人各有长,多显其能。这种趋势有它内在要求,正如《乐律全书》说:“乐舞之妙,在乎进退屈伸,离合变态,若非变态,则舞不神,不神而要感动鬼神,难矣!”,彝族苏尼也深知其奥妙,因此,苏尼舞才获得了技巧性、艺术性和表演水平的高难发展。它的这一优势与特点,突出于彝族所有传统舞蹈之上,这一事实在1986年秋由全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总部在西昌开的”全国彝族舞蹈学术讨论会”上,有人归纳彝族传统舞蹈后认为:“彝族舞蹈大多是脚上的动作变化,上身动作和姿态极少,从而也不可能有更多舞姿造型”(《彝族舞蹈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第14页)。难怪,苏尼法事时的击鼓狂舞,也许除病人自己或其家属关注其驱鬼治病的目的之外,其他人更加在乎的是表演的舞蹈、音乐和杂技特技。从中获得欣赏的满足。四是彝族舞蹈中独有的、最古的形式,羊皮鼓作为苏尼的巫师符号性标志,又作为苏尼舞的代名,它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在我国彝族地区,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以及地理分割,支系繁多等诸多因素,不仅形成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文化形态上也是风采各异,形式有别。正如上述《彝族舞蹈学术计论会论文专辑》中该文所归纳的彝族舞蹈的七大类中,都没有“羊皮鼓舞”,鼓舞中只有铜鼓舞、大鼓舞、花鼓舞,与羊皮鼓属于不同种类,云南、贵州、广西皆如此。那里的巫师,除极少属凉山彝族系的有用皮鼓的“苏尼”外,凉山苏尼羊皮鼓舞实属独有。
本文“历史渊源”中说:“毕摩是直接源于上古的苏尼(萨满)”。的确,从现存和历史上考察,巫师至今用羊皮鼓的,有:北方的萨满,藏族的寺庙和民间的热巴,四川阿坝羌族祭司“许”,为数不多。凉山彝族苏尼用的羊皮鼓,与羌族“许”(又称“释比”),用的羊皮鼓如出一辙,有相同的器形,相同的用途和功能。这表明凉山彝族苏尼羊皮鼓保持了祖先古氐羌人的传统,是原始的遗存。
【传承人】:
阿尔联日,男,彝族,生于1955年12月,彝族苏尼舞省级传承人。从小跟着爷爷学,后面跟着父亲学,从小至今不间断地学习,现能吃火子,用舌头舔烧红的铧口、铁链,在滚烫的油锅里徒手捞东西,赤脚下油锅,口吞烧红的五寸钉。其传承谱系:阿尔鸟哈(爷爷)→阿尔拉尔(属父子关系)→阿尔联日。
柳比拉,男,彝族,生于1955年12月,彝族苏尼舞省级传承人。2005年参加布拖县苏尼舞比赛获得冠军,2008年参加拖觉区苏尼舞比赛第一名,2009年参加交际河苏尼舞获得第一名。其传承谱柳日来(爷爷)→柳拉马(属父子关系)→柳比拉。
【所属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单位)】:布拖县文化局
【入选时间】:2008年8月3日
【编辑单位】:非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