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嘎且且撒勒舞是傈僳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它以舞风粗犷豪放著称,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含,是傈僳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沉淀的结晶,尤其与傈僳族先民特殊的迁徙经历有着深厚的联系,千百年来流传至今,是极珍贵的文化财富。

嘎且且撒勒舞是傈僳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傈僳族人原始生产、狩猎、战争等,可追溯到很古老的年代。傈僳族人民饱经战乱,流离迁徙,嘎且且撒勒舞始终伴随着人们坚强地生活着,它的产生年代虽无法确断,但从舞蹈所摹仿的内容来看,它的源头来自原始时代。

舞蹈内容

引子  舞前由一个笛手吹“团山调”(德昌用葫芦笙),把人都召集到一起,一旦听到音乐所有人就会情不自禁地走过去,随着悠扬的乐声,手拉手的男女们以轻盈的舞姿开始,围成圆圈,或两排相对,脚站在八字步,两膝稍屈,上身略向倾,手拉手起舞。

脚步  随着“引子”结束,接下来的舞步是随着音乐来决定舞蹈的动作,其脚步有40余种,德昌传说有72种。其中以脚数多少命名的有:半边脚、一边一脚、一边三脚、三脚、三脚翘、歪三脚、六猫三脚、四马脚、五脚、云南五脚、六脚、反六脚、七脚、七脚半、十二脚等。

以动物形象命名的有:毛羊攒头、鹞子翻身、双龙回身、憨斑吃水、牛撵牛、羊转肠(卷草帘子)、苍蝇搓脚等。

以其他形式命名的有:老人脚、姑娘脚、货郎脚、歇气脚、凉山脚、云南脚、土俚脚、大马场、小马场、大歪歪、小歪歪、大穿花、小穿花、合脚、占灵子脚、火塘脚、穿衣脚、背靠背、刮地风、背扎板等。

舞蹈音乐  嘎且且撒勒舞音乐较为丰富,通常用件乐器为舞者伴奏。吹奏者实为舞步变化的指挥组织者,舞者们随着曲调的变化而改变舞动。舞曲音乐的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鲜明,旋律明快动听;节奏节拍紧密与舞步相扣,句逗分明,常有2拍子与3拍子交错;一舞一曲,不断反复,直至这个舞动跳完,另起乐曲,另换舞动;人声歌唱与乐器伴奏同声相合,歌、舞、乐浑然一体

【传承人】:

会东县的嘎且且撒勒舞省级传承人有黄国林、赵国权、李德发。

黄国林,男,傈僳族,退休干部,出生于1942年12月30日,其传承谱系为黄民权——黄志国——黄国林;

赵国权,男,傈僳族,务农,出生于1950年5月4日,其传承谱系为赵万贵——赵安友——赵国权;

李德发,男,傈僳族,务农,出生于1943年10月21日,其传承谱系为李福江——李明才——李德发。

德昌县的嘎且且撒勒舞省级传承人熊丽,女,傈僳族,生于1980年7月,德昌县金沙乡党委副书记。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世代相传,熊丽在原有舞蹈动作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进,使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动作更加的丰富多样了,并一直进行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的传习活动,教会了许多傈僳族青年女子跳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她参与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展示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的活动。

【所属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单位)】:会东县文化局

【入选时间】:2008年8月3日

【编辑单位】:非遗网


上一篇:【传统音乐】彝族月琴音乐(凉山彝族自治州)

下一篇:【传统舞蹈】藏族杜基嘎尔(省级)(凉山彝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