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彝族挽歌”系指逝者亲属以吟、唱的方式哭述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歌,彝称“俄”,意为“哭丧歌”。

这种歌在彝族人民中千百年来业已存在,彝族谚语说:“亲戚再疏远,听到哭声就赶来”。它是彝族丧事过程中必然的组成部分,大凡有彝族居住、聚居的地方就有“俄”。

彝族挽歌发生于特定的时空环境,悲伤的歌唱内容,痛苦的音乐情绪。彝族挽歌为民俗学等社会人文科学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资料,具有永不泯灭的人性价值。

彝族挽歌“俄”,如果从其本质意义“哭丧”溯源,应是人性的真实表现、真情渲泄,正如文献所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那么,“俄”是与彝族人民的生息繁衍历史与生俱来的。

作为丧事活动过程和仪式性程序性的组成部分,应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出现,伴随其形成后,特别是到了父系制时代兴起的“兴礼仪”“立典章”“燕尔宾客”,形成丧事礼仪的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追溯,彝族挽歌“俄”是产生于原始时代,形成于彝族母系制到父系制确立的时代,渊源可达几千年之久

【传承人】: 贾斯拉乃,彝族挽歌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男,彝族,1951年12月,彝族挽歌的传承学习主要来源于家传,6岁跟随爷爷在山间放牧,同时利用白天与夜晚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有关彝族“俄”的喜、丧歌,是由父亲与爷爷轮流传授所得。在“农业学大寨”时期中途也曾拜师有关“俄”的专家阿尔子窝大师和阿兵哈日大师,关于对“俄”的唱学,博彩了众家之长,树立了自己鲜明的“俄”色彩。在学艺期满以后,受人之邀,常“俄”于普格、布拖、宁南、会理、会东等县。现居家整理、归并有关“俄”的书籍,同时也利用闲时传授两位弟子。传承谱系:贾斯乃保→ 贾斯伟史→  贾斯底也→  贾斯呷鲁 →  贾斯拉乃。

【所属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单位)】:宁南县文化局

【入选时间】:2008年8月3日

【编辑单位】:非遗网


上一篇:【传统音乐】藏族民歌(藏族赶马调)(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国家级)

下一篇:【传统音乐】彝族月琴音乐(凉山彝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