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火把节在凉山彝族的古彝语中称为“朵者”或“朵楚”,后演变为“都者”。“朵”和“都”都是“火”的意思,“者”的本意是“赔偿”,但千百年来彝族火把节使“者”引申为“节日”之意,“都者”特指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火把节。

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习俗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具浓郁民族特色的世代相传的盛大节日,历时三天三夜。是曲型的按照民间传统习惯的固定时间和场所举行的传统的、综合性的节日庆典活动。

清《西昌县志》夷族志“倮俗每岁冬年夏节各一,以阴历建子月为岁首,庆贺新年,谓之过年,夏节则在阴历二十四日。阴历季夏六月二十四日,为倮族火把节。倮夷于此节每村共醵金购老牛一,于先一日夜半椎时每家出火把一环围呼吼,至过节日烹其牛,合村聚宴,吹箫管,弹月琴,唱歌跳舞蹈为乐,谓之跳锅庄。日夕每家出大火把一,植门外燃之,另执较小者,行绕得耕种之田地间,且行且舞,以祈丰年。到第三日,则扫集火把之炭渣,以酒肉远送之”。

《西昌县志》中基本表述了凉山彝族火把节的过程和内容,隆重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

凉山彝族火把节可分节前准备和节日两个过程。节前准备是为迎接火把节到来所进行的各种民间筹备活动,而节日又可分为连续的三天。

节前准备主要有:一是准备火把,火把彝语叫“都则”,多用干蒿枝捆扎而成;二是准备祭祀品,视其家境可宰杀牛、羊、猪、鸡;三是准备节日的盛装。

火把节第一天主要是杀牲祭祖,各家团聚进餐,傍晚后打火把游照田间。

火把节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热闹而隆重。一大早,村村寨寨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火把节集会地,参与或观看摔跤、寨马、斗牛、斗羊、斗鸡等民间体育竞技活动,同时,弹口弦、弹月琴、吹马布、吹葫芦笙、吹竖笛、唱山歌情歌。

【传承人】:

彝族民众既是火把节的传承人,又是实践者。在长期的节日实践中脱颖而出的传承人群体往往具备特殊的技能与才艺,受到广泛的社会尊重:有主持宗教仪式和民俗仪礼的祭司和苏尼;有掌握民间习惯法和传统知识的德古(社区事务的协调人)和苏易(家支头人);有擅长朵乐荷歌舞等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人;有摔跤手、骑手、打陀螺手等竞技能手,包括驯养斗牛、斗羊和斗鸡的主人;有口弦、月琴、克西举尔彝式竖笛等民间器乐手;还有制作银饰、面具的传统工匠和手工艺人。他们共同构成了彝族火把节的集体传承者,他们其中的省级传承人有:

吉及莫阿娘,女,彝族,生于1970年5月,火把节朵乐荷歌舞传承人,传承谱系由俄狄莫依作(祖母),传承于吉沙莫阿作(外婆),传承于阿达莫阿嘎(母亲),属亲属关系。

乃古莫日歪,女,彝族,生于1985年9月,火把节朵乐荷歌舞传承人,传承谱系由沙马莫拉作(祖母),传承于吉力莫色崴(外婆),传承于阿子莫友歪(母亲),属亲属关系。

【所属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单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入选时间】:2006年5月20日

【编辑单位】:非遗网


上一篇:【传统技艺】蓝印花布制造技艺(巴中市)

下一篇:【传统音乐】彝族克西举尔音乐(凉山彝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