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苗族“打花脸”习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2020-03-23 13:32
【项目简介】:婚姻——苗族古代婚姻曾经历过血缘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等形态。实行一夫一妻制以后,婚姻缔结有自主婚和包办婚两种。苗族社会严格恪守着一夫一妻制和宗支之内,血族之外的婚制。苗族青年男女多是通过游方,双方自愿就可以互为配偶,建立家庭。其限制主要是有的在历史上因婚姻或其它纠纷涉及诉讼,经发誓过不通婚。过去有些苗寨男女不与本民族中的不同方言的人通婚,通婚对象在本寨几个姓氏成员中选择。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都不原与不同民族通婚。有的苗族宗支却不愿与不同服饰的苗族结亲,宁愿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以外的寨子里找服饰相同的苗族通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婚姻法的制定,优生思想的不断宣传,那种既属强迫又是近亲结婚的旧俗,正在消亡之中。在苗疆腹地台江——苗族婚姻大都是当事人自主婚办。
设卡酒,婚期前一天,男方家要挑选接亲人到女方家去迎接新娘,接亲人为双数。接亲人到达女方村寨时,女方家的迎亲妇女,已提酒拿碗等候在门闾、路口、筑成一道道“酒卡子”,为接亲者洗尘。接亲者一到,第一道“酒卡子”的妇女揪住就往嘴里灌酒,一般都要灌两大土碗,酒量小的接亲人,很快就被灌醉了,被灌的人越多,女方家就越高兴。最难通过的,是设在新娘家大门口的最后一道“酒卡子”。她家门栏上横着一张长条桌,门的左右悬着一只能装五至七两米酒的水牛角酒杯。每个接亲人都要被灌两牛角酒。经过这一关,接亲人已大部分被灌醉了。“设卡灌酒”是苗族婚礼中第一个热闹场面,惊动全寨男女,人人皆大欢喜。
挂彩带,女方家向所有接亲人各拴两条又长又宽的彩礼带于腰间。这是女方家的主带,接亲人接受拴彩礼带时,都要饮酒两碗。然后,女方家族、亲友才给每个接亲人分别赠送各自带来的彩礼带,同时一一敬酒。彩礼带一律悬吊在主人家最先所横拴的主要彩礼带上,接亲人当中,如有与女方家房族或亲友有亲戚关系,则加系一条。因此,女方家族、亲友越多,敬献彩礼带也就越多,接亲人越感到光荣,女方家越感到体面。最后,每个接亲人的腰间都吊满了彩礼带,猛一看去,好象每人都穿上白生生的百褶裙,又象一株白花花的花树,满屋宾客都为他们欢呼喝彩。
拴彩礼带结束后,接着就是房族和亲友各人视亲疏并量力向新娘赠送礼品,有的送钱,有的送衣服或布料。这时,男方家将宾客馈赠的礼品摆出由一能说会道的妇女宣布哪件礼品是由哪位亲属送的一一表明,让人光彩。礼毕,宾主开怀畅饮,上了年纪的人,通宵达旦喝酒唱歌;接亲的小伙子则到游方场去和女方寨上的姑娘们交际玩乐。至亲的姐妹们则陪伴新娘,说惜别话,唱伴嫁歌,一曲曲,一首首,都是祝贺新娘成双对,幸福美满。彼起此伏,非常优美动人。
【所属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单位)】:贞丰县
【入选时间】:2018
【编辑单位】:非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