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善书简称“

汉川善书简称“善书”,又称“未开言”汉川善书,是湖北省一种说唱结合的传统曲艺曲种。

汉川善书表演程式分“宣”、“讲”、“答”、“对”等项,内容多高台教化和劝善祈福的色彩。唱腔曲调有大宣腔、小宣腔、丫腔、梭罗腔、怒斥腔、哀思腔等。代表曲目有《滴血成珠》《蜜蜂汁》《安安送米》《节烈坊》等。

汉川善书流行于湖北汉川、天门、沔阳、潜江、孝感等地。

汉川善书是传统民间文学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一。据四川天日镇古墓出土的"说书俑"所析,远在汉代就有萌芽,至唐代的出现了散韵相同,说唱并茂的"骈文"和"俗讲"。宋元以后,说唱文学的种类日益扩大,明代永乐年间便有"钦颂善书"印行天下。清代时,汉川善书由案头文学发展成讲唱文学,且产生了汉川善书曲艺,流行于八旗直隶各省,后北衰南盛,除流行于湖北的武汉、孝感、荆州和黄冈等市县外,在上海、重庆、河南开封、四川万县、湖南津市等也有从事这种宣讲活动的艺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方的汉川善书渐趋消亡,惟湖北汉川、蔡甸、仙桃一带的艺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曲种,且逐步形成了以汉川为中心的"汉川善书"。 

汉川善书的印售尤以清代为盛,这正是清朝统治者入关后为统治汉人、巩固清室而采取的“德治”国策的必然结果。顺治九年,顺治帝即“颁行六谕,卧碑文于八旗直隶各省”(《宣讲拾遗》序),这“六谕”(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实际上为六条治民的方略,他把中国传统的道德“孝顺父母”放在首位,意图从家庭的德治扩展到社会的德治,此举正迎合了汉人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建设的需求。到了康熙九年,康熙皇帝更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主张“不专以法令为务,而以教化为先”。他认为“盖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务末也”(康熙九年十月初八日《上谕》)。他主张用“教化”整肃民风,并钦颁“圣谕广训十六条”。因此,各地书局纷纷根据“圣谕六训”和“圣谕广训十六条”之题目,各举案证以实之,纷纷编辑印售汉川善书,而这些印售的汉川善书,均以“孝”字开篇,这就是百善孝为先在汉川善书中的印证。《宣讲拾遗》一书即根据“圣谕六训”收录近30篇书目汇编而成,其目录第一训即为“孝顺父母”;《宣讲集要》一书根据“圣谕广训十六条”汇编而成,其第一条为“敦孝悌以重人伦”;《劝善书目提要》一书汇编书目150篇,开篇也是“劝戒类第一,劝孝”。汉川善书的讲唱,也继承了汉川善书宣讲的传统,除创作一批如《好媳妇》、《湖乡情》等反映现实生活的劝孝书目外,每一团队每到一地,开讲的首要书目便是“劝孝”的内容。由此可见,“孝”在汉川善书中的地位十分显要,它所包含的尊老、敬老、养老正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成为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上一篇:【传统戏剧】皮影戏(云梦皮影戏)(湖北省孝感市 国家级)

下一篇:【传统技艺】苗族银饰锻造工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