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文身的最早记载见于《山海经》,说儋耳、朱崖有“点湟其面,画体为鳞”,直接记载黎族文身的是东汉扬采的异物志:“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烦,皮连耳匡,分为数支,状鸡肠,累累下垂至肩。”

  黎族文身起因有图腾说、认祖说、避蛇龙说、防掳说、求美说、成年说、爱情说、保健说等等。较普遍的说法是认祖说,它是氏族的标志,由祖先遗传下来,有“无文身祖先不认”之说。

  文身通常是好12岁开始,选在每年气候凉爽的农历10月至12月间进行。文身的吉日是牛日、猪日、龙日。施文地点选择在僻静的少女“隆闺”中或自家的住屋中进行:文身前举行文身仪式,由文身师主持,由文身的少女母亲或亲人当助手。

  文身的用具有藤刺、拍针棒、染色剂等。

  润方言妇女的文身部位有面部、胸部、背部、手部、腿部。面部。基本图式是由两 直经颈部至两乳上。胸部基本图式为一个长方形,成领带状装饰。背部基本图式是人字。手臂基本图式是在手肘部文曲线或加上多层圆圈。腿部基本图式是左右双腿对称几何图式。

  不同土语、不同村落的文身各有特色。

  文身是历史文化的载体。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有学者称黎族文身是“黎族的甲骨文”,它承载着民族源流、原始宗教信仰、生产和生活的诸多信息。文身的花纹图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类学家吴泽霖教授曾称黎族文身是海南岛的“敦煌壁画”。


上一篇:【传统舞蹈】老古舞(白沙黎族自治县)

下一篇:【传统技艺】布依靛染工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