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傩戏在当地俗称庆坛,是长期流传于贵州省金沙县长坝乡一带的仪式性民间戏剧,与道教中“道德派”有渊源关系,因表演形式相类也被称为“端公戏”。

“庆坛”的伴奏只有打击乐;唱腔、道白接近川剧但更古朴;角色全是男性(偶有女角也用男扮女装),有的佩戴面具。如较为常演的赵侯坛,就分别由12个折子戏组成,它有各色面具,唱、唸、做、打保留了部分中国戏剧的初始形态,存留了独角占敖、倒贴武功等本地民间绝技。独角占敖指将牛角的吹口放在碗上,使牛角站立不倒,此种功夫黄锡久还可以表演;倒贴功夫指用五个碗和米、鸡蛋所做的表演,也叫继仓。“庆坛”对了解民风民俗、研究民间宗教活动和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庆坛”是一种能“阴阳两度”的戏剧仪式活动,与当地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民间信仰有密切联系,反映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它既娱神又娱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这种不多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入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还将影响辐射到周边地区,这也是庆坛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庆坛内容丰富,分为“文坛”和“武坛”。文坛是当地民间死人祭祀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亡人做道场,包括从人死到入葬的全部祭奠,为丧礼仪式和娱神活动;武坛类似跳端公,为许愿和寿诞所做,是祈福仪式和娱人活动。武坛是喜事,根据顾主要求,分别可庆赵侯坛、师孃坛、兜兜坛、祖宗坛等近十种坛,各种坛分别由若干折子戏组成,表现了汉民族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尊祖敬老、忠孝节义、除暴安良、济民普渡等的民族共识


上一篇:【传统戏剧】彝族撮泰吉(贵州省毕节市 国家级)

下一篇:【传统音乐】苗族飞歌(毕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