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毕节市)
2020-03-22 12:11
大方漆器是贵州极富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明、清时期曾列为贡品,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方漆器与国酒茅台、玉屏箫笛并称“贵州三宝”。 1915年2月,大方漆器在美国旧金山市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章”;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文件下发,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位列其中(序号:9111;项目编号:VIII-128;项目名称: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2010年9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将大方漆器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3年11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大方“中国漆器之乡”的荣誉称号。大方漆器集较高的欣赏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于一身,闪耀着中国文化艺术的璀璨光芒。
大方县漆树栽培的历史,距今已有1000多年。大方县境内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于漆树生长,县内各地均有漆树分布,百纳、长石、沙厂、瓢井是主要产区。大方生漆以产量多、品质优而名扬海内外,素有“国漆之乡”的美誉。大方生漆漆酚含量高达70%以上,具有燥性好,漆膜光洁、防潮湿和耐磨损、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方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动虎斑色,提起钓鱼钩”。这是对大方生漆质地优良的生动写照。解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大方县政府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生漆的生产给予了大力扶持,使全县的生漆生产发展加快,生漆产量居全省之首,名列全国第六。
量大质优的生漆,为大方县漆器生产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史载,大方漆器制作始于东汉年间,彝族先民常以生漆涂髹马鞍、箭筒等物品,进而以牛皮制成胎胚,用生漆涂髹,制成酒具、乳具、茶具等革器。明洪武年间,大方形成了一套以皮胎漆器为主的漆器制作工艺,成了地方特色产品,并开始向朝廷进贡。清代《乾隆通志》载:“黔之革器以大定(大方)为最佳。”
清道光年间,大方漆器盛极一时,家庭漆器制作作坊遍及大方大街小巷,从业者达千人之众,故有“漆城”之美誉。清光绪年间,大方漆器生产由家庭作坊开始向手工业工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