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行走的古猿食用火炙烤过的熟食后,大脑得到充分的发育与扩张,从而进化为原始人。学会制造与使用工具,把人和动物彻底区分开来。经过新旧石器时代,随着火的使用技术日臻完善,金属的冶炼开始出现并被制作成工具,才使人类的生存手段得以最大限度地延伸,从而进入文明社会。这就是火给人类带来的幸福,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火;而彝家对火情有独钟,并以火崇拜为核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火文化,在56个兄弟民族中被称为“火的民族”。在黔西北的广大彝族聚居地区,多年来均有过“火把节”的传统习俗。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11】14号)文件下发,赫章彝族“火把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序 号:458;项目编号:X-10;项目名称: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有许多优美的传说。从前,有一个叫做诺鲁的彝家寨,住着一对恩爱的夫妻,男的叫布娄,女的叫舍玛。舍玛精心绣制一个闪光的香包给丈夫布娄佩带,布娄于是连交好运,他每次出征都得胜而归,并总是能逢凶化吉。这件事不知怎么让酋长兹摩阿纪知道了。舍玛天仙般的美貌和精巧的手艺都让阿纪垂涎三尺,魂不守舍。阿纪借派布娄出征之名,在半路上把布娄给杀害了,夺得布娄佩带的稀世珍宝——闪光的香包,接着派兵抢去舍玛,逼迫舍玛随即与之成婚。舍玛假装答应阿纪,要求阿纪于这年的六月二十四日,以900捆高山柴、900捆平坝柴为布娄焚尸,以打牛染红山顶、打羊染白山腰、打猪染黑山谷为布娄作祭为条件,方才应允。阿纪为得美人归,成婚心切,只好按照舍玛的条件勉强去做。正给布娄焚尸祭祀之际,趁无人注意之时,舍玛纵身投入焚烧布娄的大火之中,以死殉情。后人为纪念舍玛,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举火把纪念她,由此演化为节日。

还有传说叙述道:很古很古的时候,勤劳勇敢的彝家迎来了一个金色的秋天,眼看就要丰收了,可天王耿兹却不愿让彝家过上好日子。他派下一个名叫阿且的大力士来践踏庄稼,彝家义愤填膺,纷纷推举勇士阿荣同阿且比试高低。搏斗了三天三夜后,阿且败下阵来,逃至点吐山时被阿荣追上杀死。天王耿兹恼羞成怒,连降雨点般蝗虫,要把所有庄稼都吃光。彝家眼看一年的辛苦就要徒劳了,于是每人手执一把火,把所有蝗虫一烧而光,夺得了丰收。从此,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就成为彝家点燃火把,除恶灭害、共庆丰收的盛大传统节目。

彝族“火把节”,彝语称之为“朵扔吉”,源于彝族十月太阳历。实际上,彝族火把节是根据彝族十月太阳历来定的。一年以十个月计算,一月以三十六日计日,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定季节,斗柄正下指南为大寒,在这段时间过十月年节,即彝族十月年。斗柄正上指北为大暑,在这段时间过新年,即火把节,又叫做星回节。后来此种仪式经过发展演变,增加了歌舞表演、服饰展示、斗牛、赛马、摔跤、打陀螺、荡秋千等活动内容,成为今天的“火把节”。



上一篇:【民俗】纳雍苗族服饰(毕节市)

下一篇:【传统美术】北大荒版画技艺(七台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