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纳雍苗族服饰(毕节市)
2020-03-22 11:27
纳雍箐苗服饰是一朵凝聚着苗族记忆与思想的艺苑之花,随便拿起一件服饰,仿佛就能洞见箐苗一部厚重的历史。纳雍苗族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2008年6月7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纳雍“苗族服饰”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光荣上榜。
保留、传承并发扬光大这些服饰图案符号的苗族叫箐苗,是纳雍苗族四个支系中的其中一支,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纳雍县百兴镇、张家湾镇、水东乡等地。他们生活在海拔两千米左右的箐林里,有15个村寨近五百多户四千多人。
在纳雍箐苗中,王兴美是刺绣手工的佼佼者,她不仅将老祖先们的刺绣工艺传承得丝毫不差,而且还能够准确描述每一个刺绣符号所代表的历史意义。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雍箐苗服饰的代表性传承人,王兴美有自豪,也有忧虑。她说,她想教箐苗人家的年轻姑娘学刺绣,但很多人都摇头说:“不学。”她担心,这个民族具有唯一性的文化传承会在时代变革中消逝。
纳雍箐苗之所以生活在高山密林里,据说与一次历史事件有关——这个历史事件就是“吴王剿水西”。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平西王吴三桂总领云贵川桂兵马进剿水西,水西宣慰使安坤率水西领地上的各族民众奋起反抗,苗族就是其中之一。
水西之战失败,他们这支苗族为躲避战乱四处逃散,迁入今六枝、织金、纳雍三地交界处的箐林中,自耕、自种、自编、自织,单独成为纳雍苗族的另一支系——箐苗。
箐苗服饰分刺绣、蜡染两种,有全绣成衣,也有刺绣与蜡染并用的成衣。以往,但凡箐苗人家,家家有染缸,户户有织机,人人通刺绣。她们的一件刺绣成品,通常由几十块绣片缝合而成,一件全刺绣成衣,常常需要3至5年才能完成,价值达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纳雍箐苗服饰已形成体系固定的服饰文化,是中国服饰史上的活化石,一件箐苗服饰,就是一部苗族史诗。
箐苗服饰的刺绣手法有数纱绣、剪纸绣、编织绣、蜡染绣、拼贴绣、卷纱绣、滚绣、盘绣等。箐苗刺绣的色彩搭配元素丰富,包括红、黑、青、白等颜色;刺绣图案最富人文内涵,基础花纹有圆形、半圆形、葫芦形、圆勾形、圆勾藤串形、花瓣形、漩涡形、梯形等,花纹有疏有密,花簇有繁有简。箐苗刺绣图案还包含了具有图腾含义的“族徽”式动物图案,如牛、龙、凤、鱼等。
代代相传中,箐苗妇女们以针当笔、以线作墨,把经历的苦难和坎坷绣在衣裙上,组成一部画卷般的史诗。
一块绣片植入众多刺绣文字,承载了苗族的历史信息。服饰图案代替了文字,使服饰艺术真正成为苗族传世的“无字史书”。
箐苗服饰作为延伸到文化系统层面的“民族语言”,它所附着的文化灵魂,实质上就是箐苗历史的一个缩影。这些“民族语言”,这部“无字史书”,记录了箐苗的生命起源、民族迁徙等历史,吟唱出了苗族同胞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祖先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