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在四川东部地区(华蓥市、广安、岳池、南充一带)新姑娘过门前夕,娘家的姐妹及邻里好友要唱嫁歌为她送行(有的家庭连唱几个晚上)。这种婚嫁仪式往往在娘家的堂屋内举行,故曰:“坐歌堂”。

  坐歌堂,有很多讲究。堂屋中放一方桌,桌上置干炒货、糖果茶水之类,两个姑娘手执银灯(或烛台)把头顶红帕的新姑娘迎进堂中坐方桌上方,叫“迎灯”。待坐定后大家齐唱,叫“开声”。接着姐妹中一个先领唱,叫“起歌堂”,例如:“大河涨水小河浑,小河边边栽兰荆,兰荆好吃树难栽,歌堂好坐头难排。”接下去众姐妹便轮流唱。

  坐歌堂的内容也丰富多样,有劝慰新姑娘的,有夸新姑爷的,有忆姐妹情深的,有骂媒人的。例如:“新打米筛格格稀,我劝新姐莫怄气,贫家家屋看见的,又有银子打土尚 墩。”“媒人是条狗,这家吃来那家走。男家吃人大腊肉,女家又饮高梁酒。”

  唱的形式也多样,或独唱,或齐唱,或一领众和。其间穿插新姑娘唱哭爹妈的,哭兄弟姐妹三亲六戚的,凡哭的对象都要掏出钱来作新姑娘的送行礼,叫“讨压箱”。直到应哭的对象哭完了,媒人便把男方带来的歌堂礼放在桌上,分配歌堂礼,这时,众姐妹便唱撤歌堂的嫁歌,叫“送灯”。如“竹叶青来柳叶黄,撇把柳叶扫歌堂。”至深夜乃至达旦方止。

  有川东特点的“坐歌堂”,是川东社会历史的重要载体,是记录川东社会发展的典籍,是了解、研究川东封建社会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妇女地位、表演艺术、民间语言、民间音乐不可或缺的依据。


上一篇:【传统工艺】飞龙竹丝画(绣)帘(广安市)

下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滑竿(华蓥山滑竿抬幺妹)(四川省广安市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