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已有数百年历史。黎家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喜气洋洋,身穿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家养禽畜,祭祀祖宗和神灵。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传播、演变成黎族现代“竹竿舞”。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

  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近年来,白沙在保护民间文化和传承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黎族双面绣的传承、保护、开发等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

积极培养传承人,打造白沙“非遗”文化品牌

  白沙县长胡翔表示,近年来,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成立了白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使一些弥足珍贵,具有历史、文化、科学和经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真实、完整的传承下去,培养了一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老古舞技艺、黎族泥片制陶技艺传承人,建立了一批非遗传习馆、传习所和传承村,并相继建起了黎锦传习馆、非遗陈列馆、黎锦传习所和校内黎锦培训基地。

  白沙积极开设黎锦实践课,注重培养非遗传承人。据白沙文化馆馆长符少玲介绍,截至目前,被命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共1人(已故),省级8人,县级70人。2015年,白沙文化馆共举办农民黎锦技艺培训班4期,参加培训学员约340人。在县内开设黎锦技艺进校园培训课的学校共有9个学校,主要邀请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符秀英、吴小燕、王瑞妹等担任实践指导老师,目前,各试点学校培训的学生达2000余人。

  符少玲表示,当前,白沙通过建成黎族织锦传习所、开设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实践课,各试点学校以班主任、授课老师为主,齐心协力共同抓好黎锦实践课进校园这一项目,更好地将民族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上一篇:【传统音乐】黔北打闹歌(遵义市)

下一篇:【传统音乐】石城山花灯(宜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