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黎族织锦(白沙黎族自治县)
2020-03-20 15:42
黎族织锦简称黎锦,是利用海岛棉或木棉为原料进行纺线的工艺品,多用于黎族妇女常穿的筒裙、摇兜等生活用品,其悠久的历史,精美的做工,让黎锦深受人们的喜爱,是中国纺织艺术史上的活化石。2009年10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上就称其为“吉贝布”,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黎锦服饰异彩纷呈,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古称“崖州被”)等,用黎族织锦和单、双面绣布料制作的黎锦筒裙绚丽多彩,黎族妇女还要在上面镶嵌上诸如云母片、贝壳片、银片、琉璃珠,穿上镶嵌珠宝的筒裙,行动或跳舞时,熠熠生辉。润方言区(白沙一带)黎锦的裙子是所有支系的筒裙中最短,可以说是最早的超短裙。
黎锦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锦光辉艳若云”就是古人对黎族织锦工艺发出的由衷赞美。 古时中国南方各地的棉花是由原产地印度、南美等地通过海路经海南岛等地传入。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据悉,现在在海南已经很难见到宋代以前的黎锦,现在所谓的古黎锦大多是指明清以后的。目前黎族山区除少数人懂一些织锦工艺及刺绣外,纺、染技艺几乎没有年轻人学习了,传承了3000多年的纺染织绣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近年来,政府通过商业运作来保护黎锦,向农村织女收购黎锦织品,当地织锦的妇女们开始有了兴趣,政府还开创黎锦技艺学习班,在五指山、乐东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工作让黎锦的生存状况有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