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岳池清音(广安市)
2020-03-20 13:59
“清音,是上个世纪川渝两地相当流行的一种民间小调。”吕景平说,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是四川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据了解,清音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至宋元明年间,源自塞北江南的杂曲、调腔和小曲、戏腔,与本土的巴渝蜀川的徒歌俚调交融衍生,才有了清音早期词句及曲调的基本形态。到清朝末期,自长江中下游入渝进川的商船歌伎演唱小曲时调,文商官家等人打词编曲,唱小曲、唱月琴的曲艺形式便逐渐成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清音几乎是当时“最流行的歌曲”,成都、重庆还相继成立了清音歌曲演唱会(或称改进会),每逢盛会都是主打曲目。
清音用四川方言演唱,曲牌十分丰富,结构形式有单体、联曲体和板腔体。在润腔方面,运用风格独特、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其中,“哈哈腔”和“舌尖弹音”是其突出的特点。传统曲目有600多个,如根据小说、戏曲改编的《尼姑下山》《小乔哭夫》《断桥》《思凡》,歌颂历史人物的《花木兰》《昭君出塞》,吸收各地民歌的《放风筝》《小丈夫》《金梅花》等。还有反映现实生活及革命历史题材的新曲目,如《黄继光》《丁佑君》《江姐上华蓥》《送公粮》《小会计》《赶花会》等。
清音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边,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边。主要是在茶楼、书馆里演唱,另外还有沿街卖唱或到旅店客栈卖唱的。清代中期以后,四川清音卖唱的艺人很多,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景象。
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清音进入剧场,坐唱的形式逐渐被站唱所取代。演出方式改为演员自己敲击竹节鼓打板演唱,配以小乐队伴奏,乐器有琵琶、月琴、三弦、碗碗琴、二胡、中胡等。伴奏员兼演配角,并参与合唱帮腔。
“以前岳池很流行唱清音,老百姓都喜欢听,我们到处去表演。”如今,吕景平已记不清楚自己演唱过多少支清音曲目,但印象深刻的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断桥》《放风筝》《积肥谣》《布谷鸟儿咕咕叫》《秋江》《绣荷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