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男女遍布田间,背双手,弓双脚,边歌边走唱‘薅秧’。”这是《遵义府志》中关于海龙薅秧歌的记载,描述的是人们在田间乡野唱薅秧歌的情景。在遵义,海龙薅秧歌为人熟知,而且已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薅秧是指人们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在田间除草拔秧的劳动。薅秧的动作较简单,或用脚踩或用手拔。劳动期间,人们喜欢拉家常、聊天解闷。时间一长,大家在劳作时相互交流中,出现了唱歌或对歌的方式,这便是薅秧歌的雏形。

虽然海龙薅秧歌已经传唱了100多年,但最早源于四川。据传,在130多年前,薅秧歌从四川传到遵义。见四川人在干活时经常唱起薅秧歌,贡米村人觉得很带劲,于是就结合遵义号子的特点,演变成了海龙薅秧歌。

海龙薅秧歌分为歌、调、号三种,歌词都是7个字,因为是对唱,至少要3个人才能和上,人越多越好听。薅秧歌最特别的地方是没有乐器伴奏,都是清唱,它的歌词比较少,几乎都是“咿呀嗬”的喊号、喊调,曲调有45种。海龙薅秧歌的曲调婉转动听,时而高亢,时而委婉。薅秧歌难度大,唱起来比较费劲,若不肯下功夫还真唱不好。


上一篇:【民间舞蹈】《云童舞》(广安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凤冈唢呐制作技艺(遵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