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公腔是以说唱为主要构成部分的传统曲艺艺术形式,其中又夹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剪纸、杂技、武术等表现形式。端公腔源于道教,由悼念亡魂、驱鬼避邪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成,开初只唱宣扬轮回迷信的神鬼故事,后来受戏曲的影响,不断增加一些娱人的民间故事或流传的戏文,逐渐变成了一种酬神赛会的表现形式。

怀远端公腔的演唱,大都选择在传统或喜庆节日,如年头岁尾、端午中秋、婚嫁喜庆等。一般安排在夜晚,场地选择在十字街口或较大的场院。端公在中间坐唱听众依墙围坐四周,因之,唱端公腔俗称“靠壁”。演唱者手持直径三十多厘米的圆形单面鼓,铁圈做框,鼓面蒙以狗皮,鼓柄下端配以铁环,左手握鼓柄,右手执条击鼓,边打边唱。击鼓时有节奏地摇动鼓柄,铁环叮当有声,和谐悦耳。端公腔兴盛时期,每逢冬闲取暖,夏夜纳凉之时,男女老幼相聚一处,通宵达旦,尽兴方散。

上一篇:【传统技艺】卢板鸭(达州市)

下一篇:【传统医药】“蛇难爬”消肿散(达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