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涂山大禹传说(蚌埠市)
2020-03-19 09:40
怀远以山为屏,以水为障,地势险要,扼守可拒,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不但留下了大禹、刘邦、曹操、赵匡胤、朱元璋、李自成、张乐行等历史伟人的足迹,也曾吸引过无数诗人墨客来此游览。早在四千年前,怀远已是涂山氏氏族聚居之地。广大劳动人民以朴实精炼的语言,通过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口碑记载,记录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土民情,创造出大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 大禹治水到此,聚涂山氏女为妻,并在禹会村召会天下诸侯,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等许多美好传说。 “涂山大禹传说”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怀远人民中间口头流传的一种叙事体民间故事。他们用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就象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涂山大禹传说”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份。“涂山大禹传说”是怀远广大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它在怀远人民中产生广泛影响,许多传说家喻户晓,流传深远,有的甚至成为千古绝唱。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共祖之一,自古以来,大禹的传说不但在汉族地区流传甚广,也一直受到羌族人民的崇拜。大禹所在的古羌部族,被帝尧征召治水,大禹接替治水失败的父亲鲧后,历时十三年,最终完成治水大业。自此以后,中原地区成为适合农耕的沃土,华夏文明从此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
在羌族民间流传的“禹的传说”历史悠久,以“民间文学”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大禹出生在西羌,治水始于岷江,“岷山导江”既是传说,也是历史。故事由六个部分组成:石纽投胎,出世不凡,涂山联姻,背岭导江,化猪拱山,功德永垂。“禹的传说”歌颂和赞美了大禹不凡的成长,以及治水建功的成就。
如今在进入汶川县绵虒的213国道路口,一尊高达16米、重30吨的大禹像巍然挺立于群山和岷江之间,作为汶川县的文化地标之一,这里的大禹文化旅游区已成为宣传和弘扬大禹治水精神,传承羌族民间文化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