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喜庆热闹的平潭年味,离不开本土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灯牌蛇”就是平潭传统节庆的著名民俗文化项目之一,它是具有一定人数规模的集体文娱活动,一般是在每年的元宵节当天或节日前后举办。


    “灯牌蛇”源自抗倭之战,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因而同样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而在元宵节举行“灯牌蛇”巡游活动,俗称“做上元”。


    “灯牌蛇”巡游活动是传统节庆的主要文娱项目之一。每年元宵节前后,平潭民间有扎花灯、“灯牌蛇”巡游、迎神、猜灯谜、舞龙、舞狮、踩高跷、搭台阁、划旱舟、排鳌山、陆地行舟等文化娱乐活动,将节日的气氛衬托得十分喜庆,非常热闹。


    “灯牌蛇”的由来


    一条板凳、安装着三盏灯,每家每户都准备这么一套、并自发将其连接起来,并制作龙头和龙尾,龙牌首是用竹篾扎制的龙头;龙尾由七八人用粗绳拉紧。


    出游时,每人扛一架灯座(座上安装3盏灯),手拿一根柱杖,歇息时可将龙牌统一搁在杖上。这就形成了一条可长达100多米、活灵活现的“龙灯”。这就是平潭的“板凳龙”(或称“龙牌灯”),也叫“灯牌蛇”。“灯牌蛇”在大街上巡游时,“长龙”过街、牌灯放彩,极为壮观。


    在平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詹立新所著的《攀讲平潭》中,可见如下对“灯牌蛇”的记载: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抗倭御侮,排灯行进,此后,倭寇看到排灯总以为戚家军调兵遣将,乡民众志成城,都不敢进犯,因此,民间以“灯牌蛇”为吉祥之物,驱妖除怪,平潭的元宵游蛇灯,蔚成风俗。


    “灯牌蛇”的制作


    平潭的“灯牌蛇”巡游是每年元宵节的重头戏。说起在重大节日制作灯牌蛇的过程,从小在右营长大的陈胜老人很激动。


    “我们右营制作‘灯牌蛇’已有二十多年历史了。龙牌的龙头以竹蔑制成,龙嘴里还装有花炮可以燃放。最初灯笼里插放的是蜡烛,一条板凳的灯座上插三支蜡烛,晚上巡游时若隐若现,感觉就似银河上的星星‘落入凡间’,真的很好看。”陈胜说。


    原来,这“灯牌蛇”是以木板凳为灯座,每条板凳上安装三盏灯,灯罩以纸糊,上面绘有历史人物、花卉、自然风景或是吉祥祝福语等,装饰一新后,各灯座相互连接,并制作龙头和龙尾,形成一条五彩斑斓、颇为壮观的“游龙”。“游龙”由几十人举在头上、巡游大街,如同一条“蛇体”灯光通明、蔚为壮观的“长蛇”,故称“灯牌蛇”。


    平潭画师曾光义回忆起为灯牌蛇的灯笼绘图的情形,感慨道:“这真是一项功夫活。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常在灯笼纸上画《水浒传》中的人物。因为纸张偏小,且需要一张纸画一组人物,人像又要展示在灯笼的中部,所以每次绘画时都要准确地目测出画像的准确位置。虽然绘画的过程很辛苦,但是元宵节里,看到满城的市民都在欣赏自己的作品,心中就十分高兴。”


    “灯牌蛇”的出行


    “在2009、2010年元宵节,右营俱乐部制作了一条长150米长的‘板凳龙’(即‘灯牌蛇’——编者注)。一共用了51块木板,1块木板长约2.2米,每块木板前方钻一个孔,用来衔接另一块木板,再用螺母旋上一根铁管,便于巡游时抬起整条‘龙’。”陈胜告诉记者。


    “龙头”、“龙尾”、加上“龙身”,一条近200米长的“板凳龙”(“灯牌蛇”),巡游时要做到步伐整齐,还要左右转动摆造型,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曾经负责托举“龙头”的王志光说:“共同托举‘龙头’一共有5个人,因为龙身那么长,‘龙头’与‘龙尾’要互相配合才会整齐好看,更重要的是不能把‘龙身’上的棕绳扯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龙头’、‘龙身’、‘龙尾’等部位配了5个敲锣的师傅。以三声锣响为暗号。然后一起抬起龙身齐步走,敲锣声密集之时就是要停下来了。所以,抬‘龙头’与‘龙尾’的师傅一定要听锣声一齐行动,否则队伍一定会大乱了。”


    由于木板制作的“龙身”无法弯曲,因此抬“灯牌蛇”的师傅们就要保持一直走直线,“龙尾”一般要十名左右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负责托举,否则拉不住就把“龙尾”拉断了。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我们发明了将电灯装在木板上的制作工艺、变成了金光闪闪的‘板凳龙’。但因为需要电源,比较麻烦的就是必须要有发电机跟着队伍走,每次出游时发电机装在汽车上,所以开车的师傅也要听从口令才能配合默契。此外,由于元宵节巡游‘灯牌蛇’主要是为了求吉祥,所以,出游时遇到庙宇都要进去转一圈,以示保一方平安、佑乡土兴旺。”平潭右营俱乐部负责人林松俤说。


    “灯牌蛇”巡游时,几十名青壮男子各扛一条板凳,扎上龙身,系上花灯,手擎柱杖,相互衔接,就连缀成一条逶迤摆动的“灯牌蛇”。


    “长蛇“过街,牌灯异彩,光芒璀璨,喜庆非凡。每次元宵节巡游时市民争相拍照,“灯牌蛇”已成为平潭正月十五元宵节里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上一篇:【民俗】南海航道更路经(文昌市)

下一篇:【传统医药】平潭米糊药(平潭综合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