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剪纸(灵宝剪纸)(河南省三峡门市 国家级)
2020-03-16 15:45
【名称】:剪纸(灵宝剪纸)
【类别】:传统美术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灵宝市
【保护单位】:灵宝市文化馆
【项目简介】:
河南省灵宝市位于豫、秦、晋三省交汇处,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这一地区民间剪纸艺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灵宝剪纸分为单色和染色两种,制作以剪为主,也有刻纸的方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灵宝剪纸自然形成了粗犷、质朴、率真、浑厚的艺术特色。窗花是灵宝剪纸最主要的表现形式,题材以花鸟草虫、人物等为主,风格质朴单纯、美观大方。顶棚花、角花、墙围花、炕屏花、双喜字及灯花、壶花、盆花等也是灵宝剪纸常见的表现形式,这些作品往往与民间婚俗紧密联系在一起,多用来装饰喜房,以传达婚姻美满、多子多福等美好的祝愿。在灵宝当地,每逢元宵佳节,人们会用剪纸来装点彩灯,这种剪纸称为“彩灯剪纸”。走马灯上使用的彩灯剪纸尤为典型,灯的上下和主体部分均以精雕细刻的剪纸图案进行装饰,中间的火伞上还要贴上“走马人子”剪纸,灯转影动,别具美感。除此以外,灵宝剪纸中还有围绕庙会祭祀和丧葬文化的纸扎剪纸及与民俗和巫术活动密切相关的剪纸等,前者以建筑纹样、花鸟和宣扬儒家礼、孝、仁、义等思想的历史故事为主要题材,后者常寄寓扶正祛邪的祈愿内容,主要作品有《扫晴娘》、《金剪镇五毒》、《金牛图》等。
灵宝剪纸多为农村妇女的业余创作,是当地民众寄托思想、表达情感和美化生活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段。剪纸中蕴含着丰富的地方风俗和民间艺术信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灵宝剪纸历史悠久,相传周代末期,道教始祖老子不愿看到周王朝的覆灭,欲退隐而去。当他骑着青牛途经函谷关时,被关令尹喜挽留著写《道德经》。当时,这里正流行瘟疫,老子就用青牛口中吐出的牛黄制成丹药散发给老百姓,遏制了瘟疫的流行,后来老百姓把老子骑的青牛视为神牛,加以膜拜,并在每年正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都要剪贴金牛,并写上“新春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散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的习俗。从此灵宝剪纸代代相传,在广阔的生存空间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灵宝剪纸在豫西民间剪纸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于2008年6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悠久的历史,黄土地造就的人文气质,又形成了它粗犷、质朴、率真、浑厚的艺术特色。灵宝剪纸分为单色和染色两种,制作办法以用剪刀剪为主,另外还有一种为刀刻的形式。随着时代和社会快速发展,古老的习俗传统在民间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传承发展,内容也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可谓丰富多彩,由古老的窗花、棚花、炕围、角花、板围花、炕瓶花、灯花、壶花、盆花、团花、纸扎剪纸、嫁妆物品上覆盖的喜花、布置神棚、敬神祈愿、神鬼衣帽、各种花鸟草虫、飞禽走兽、古代人物、传统戏曲、礼、孝、仁、义等思想的历史故事,各种喜字福字等,发展到“独生子女好”、“千龙图”、“娃娃喜瓜”、“敬老院”、“灵宝三大宝”、“现代人物”、“农家乐”、“秧歌情”、“欢庆三免”等一批现代新作。目前,灵宝剪纸传承人20人,剪纸艺人318人,获国家级作品奖26幅,省级奖83幅,三门峡市级奖132幅。
灵宝民间剪纸积淀了特殊地域性文化历史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全国享有盛誉,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富有极强的欣赏性和研究价值,它是豫西一颗璀璨的明珠,映照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