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1日,三门峡市政府公布了第五批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卢氏烙画榜上有名;

烙画艺术渊源长

烙画亦称烙花、烫画、火笔画、火针刺绣等,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也是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产品。它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画烘烫作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术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三年,才被河南南阳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转,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地的几大派系。

烙画以黑、棕、茶、黄、白五色为主要色调,线条粗细不一、简洁明快。完成一幅烙画作品需经过设计、构图、选料、拓稿、熨烙、修整、平磨、抛光、设色、装裱等步骤,要了解宣纸、绢、布、亚麻等材料的特征,根据构图需要掌握烙具的速度、控制烙具的温度、把握烙具的角度和压力,使用落、起、止、走、住、叠、圆、回、藏的运烙技巧进行创作。烙画包括点烫、立体烫、工笔白描烫、面烫、线烫、冷烫、烘烫、间隔烫、特技烫、混烫等多种技法。

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画面上自然产生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烙画用一种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纸绢等上面烙制成的工艺画。现代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特种纸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一门艺术形式。

卢氏冬青木烙花筷子,质地优良,工艺精湛,是卢氏传统的名牌工艺品。烙花筷子选用生长在悬崖峭壁上、四季长青的冬青木为原料精制而成,其木质坚硬细腻,性寒凉,色洁白,用香油浸泡后,似牙骨粹黄,气味清香。制成后又在长10厘米、宽5毫米的方头筷面上,用手工烙绘出画面,栩栩如生,各具神态,浓淡相宜,层次清晰。

相传在清朝末年,祖居卢氏县朱阳关的工艺名师杜平子善诗画,无意中在烟管上烙出了花鸟、文字、山水人物等 ,继之以冬青木烙花筷子,并在很小的筷面上烙出“八仙过海”、“唐僧取经”、“松鹤延年”等复杂的画图,悦目增色,广为人们喜爱。外地商贾游客离卢时多成批带走,以此赠送亲友或长途贩运于全国各地。

卢氏朱阳关素有“小洛阳”之称,民间工艺发达,抗日战争时期,从事烙花等手工艺的就有50余家,全为私人作坊。建国后,县乡共同兴办集体企业朱阳关烙花工艺厂,1986年该厂搬迁到卢氏县城关镇高村建立卢氏县工艺美术厂(又称三门峡市第二工艺美术厂),产品有烙花筷子、线板、尺子、扇骨、梳篦、木制家具等,工艺品种有烙板、烙布、烙绸、烙绢,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各大城市,其中高档烙花筷子出口日本、东南亚、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上一篇:【传统美术】三门峡 泥塑

下一篇:【传统技艺】三门峡 手工空心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