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 哈萨克族医药(布拉吾药浴熏蒸疗法、卧塔什正骨术、冻伤疗法)(国家级)传承人:木胡塞英·马胡力别克
2019-08-21 10:36
木胡塞英·马胡力别克,男,哈萨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人,哈萨克族医药(布拉吾药浴熏蒸疗法、卧塔什正骨术、冻伤疗法)非遗传承人。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从医55年来,木胡塞英用卧塔什正骨术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
仁心敬业赢得患者尊重
骨伤科的医护人员,都是木胡塞英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遇到疑难骨病都能独当一面,可患者还是希望让木胡塞英大夫给自己瞧一瞧。早上10点,前来向他问诊的患者在骨科病区的走廊上已排起了长队。
采访活动的当天上午,骨伤科问诊了23名病患。木胡塞英说,因为卧塔什正骨术需要用手来捏、拉伸,非常花费力气,多的时候,一天需要手法复位十多位病人,确实很辛苦。但是,相比较其他治疗方法,卧塔什正骨术具有很突出的优点。
木胡塞英向网络大V们解释,正骨术不用开刀,对血液运行的破坏小,而且不会留下疤痕,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另一个显著的优点是,花费少。
“木胡塞英医生出诊的时候,总是专注地看着患者的眼睛,轻声细语地耐心讲解,让患者不安的情绪顿时平复下来。”新浪网新闻中心记者陈义在细心观察诊治现场后,在随行札记里写到。
55年过去了,医者仁心,患者挂心。如今,全疆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每天挂号找木胡塞英就诊的病人成就了他的好口碑。
亲力亲为成就榜样力量
木胡塞英告诉网络大V们,哈萨克正骨疗法产生于17至18世纪左右,在民间,正骨医生被人们称之为“卧塔什”。
他12岁时跟着父亲在草原牧区行医中学习医术,受父亲的影响,对接骨产生了兴趣,通过为受骨伤家畜接骨练习,逐渐掌握了接骨的基本手法和步骤。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在当地渐渐有了信任他医术的病人。
哈萨克族游牧于高山草原之中,摔伤、骨折、脱臼是常见病,正骨医生们由此而生。他回忆说,在当时缺医少药环境下,许多骨伤患者上门寻求治疗,正是父亲精湛正骨术使木胡赛英因此立志要学好正骨术。
木胡塞英对正骨有着很高的天赋,在正骨上有自己独到的手法,并且对正骨术的治疗领悟快,深得父亲的衣钵真传。
平日里木胡塞英将自己所学所得言传身教,培养出当地一批优秀的骨科医生。在同事们眼中木胡塞英老师不仅医术精湛而且为人随和谦卑。“木胡塞英老师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与木胡塞英共事22年的徒弟、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医院骨伤科医生都坦·马库力白克这样说。
非遗传承日久弥新
木胡塞英的治疗方法简单实用,效果明显,有骨折病人经他治疗,当时痛感减轻,能下地行走。卧塔什正骨术采用揉摸、捏拉、摇拐、抵崴等独特手法将骨折处重新复位。之后多采用杉树皮或柳树板为夹板固定,“卧塔什”们运用自己的独家“秘方”,将配好的药物涂搽在患部,使其骨痂软化、脱离,再使其重新复位固定治愈。
据了解,2014年,包括卧塔什正骨术在内的哈萨克医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医院院长叶尔江·达哈尔介绍说,民间正骨医生在治疗实践中,掌握了许多疗效甚好的秘方和偏方,医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近年来,传统的卧塔什正骨术从大草原被发掘出来,逐渐走上了现代医学殿堂,造福于各族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