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 金华酒传统酿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吕敏湘
2019-08-19 10:17
吕敏湘,男,汉族,浙江省金华市人,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金华酒传统酿造技艺)传承人。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吕敏湘的酿酒技艺以家族传承为主,其宋代先祖吕子益时,便有酿酒记录。吕子益,东阳大化吕氏家谱第十一世孙。曾将自酿米酒送陆游,陆游《东阳郭希吕、吕子益送酒》为证。
吕敏湘是自清代以来金华酒传统酿造技艺第七代传人,18岁始随父学传统酿酒技艺,一直从事传统金华酒酿造。
贡献:
一、恢复传统生产车间,恢复传统金华酒生产。除继承原有传统生产技艺外,吕敏湘依据明朝《遵生八笺》与《本草纲目》记载,挖掘恢复传统金华酒东阳酒种。现有传统生产车间2000余平方米,年产金华酒500余吨。为保证传统蓼曲制作,承包50余亩山地种植蓼草。2008年东龙酒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老字号”。2014年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授予“中国红曲酒保护与发展联盟”示范基地。
二、挖掘整理金华酒文化,建设金华酒文化展示馆。投入资金867万元,用于传统金华酒文化展示馆建设,展馆面积1100多平方米,展陈金华酒传统酿制实物器具360余件(其中明清珍贵文物40余件)、历史文献800多册。
三、注重后继传承人才培养。对传统生产车间技术亲临把关,把核心技艺毫无保留传授徒弟。现有一支年轻传承人队伍,掌握古法酿制技艺,传承有序。
四、积极参与展示宣传活动。近年来,先后赴澳门、香港、台湾参加中华老字号精品展。2013年,吕敏湘参加第三届南宋酒文化节并作金华酒传承保护专题学术发言。同年,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国防科工局合作研发“嫦娥三号探月纪念用酒”。
2001年对吕敏湘来说,过得并不平坦。在经历了5年繁冗拖沓的国企改革之后,他终于坐上了东龙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宝座”,成为企业名副其实的第一把手。可丢给他的却是一个“烂摊子”,企业前脚还没完全摆脱历史遗留问题的桎梏,后脚又将面临新兴市场的冲击。
面对纷至沓来的问题,吕敏湘毫无头绪。但他定了定神,脑中只有一个信念:把企业重新做起来,把“东龙”这个承载着家族使命的老字号传承下去。
粉壁黛瓦马头墙,花窗牌楼透秋光。若不是采访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很难相信眼前的这片仿古建筑群竟是一个制酒基地。和这群古朴低调的厂区一样,它的主人吕敏湘也是一位朴素内敛的东阳人。
吕敏湘出生于东阳湖溪镇马上桥村的一个酒业世家,从其太公到爷爷到父亲再到吕敏湘手上,酿酒的手艺从未断过。“我们家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甚至更久,陆游的那首诗《东阳郭希吕、吕子益送酒》,题中说到的吕子益就是我的祖先。”说起家族酿酒史,65岁的吕敏湘瞬间容光焕发、神采奕奕。
“我出生时家里的酒坊早已经过一系列的合并和整改成为公私合营的酒厂了,”或许是一直浸泡在酿酒氛围中的缘故,吕敏湘从小就对祖传的制酒工艺情有独钟。高中毕业的他曾当过民办教师,也曾有机会考大学,但兜兜转转还是决定回到酒厂。
1979年,刚进酒厂的吕敏湘从基层做起,逐步掌握了浸米、捞米、蒸饭、拌曲、入缸发酵、开耙打酒……封酒、叠酒等全套工序,并制定了厂里第一本规章制度,从此开始走上了技术管理的道路。
凭借其卓越的管理能力,酒厂在吕敏湘手中逐步发展壮大。经过一系列的整改合并后,到1992年时已从当初的小厂房发展至东阳市酿造总厂,吕敏湘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厂长,他和酒厂成了当时东阳酒业圈中的“领头羊”。
正当吕敏湘以为酒厂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期时,市场的寒冬却在悄悄地向他逼近。市面上大大小小的民营酒厂越来越多,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进程中,传统国企在市场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那时候酒业市场很乱,很多无良民企主为了高利润都会逃税甚至生产劣质的红曲酒,所以无论是价格还是员工积极性上,我们都比不过它们,以往1万吨红曲酒的年产能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产量减少了60%,”面对残酷的现实,吕敏湘走上了改革之路。
从1996年到2001年,在经历了5年国企改革的阵痛后,浙江东阳东龙酒业有限公司走上了正轨,吕敏湘也成了企业名副其实的主人。紧随其后的,是来自各方的压力,企业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东龙”这块承载着家族一代代前人心血的老字号该怎么发展下去?
“那个时候企业主要生产低端的料酒,高端酒少,而且我们东阳的红曲酒在整个酒业市场的地位也不理想,因为产能低被划到黄酒类中,名气也不大,那时的‘东龙’就像是东阳红曲酒的一个缩影,”吕敏湘说,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自身着手。
他先是从企业体制改革方面着手,把其他产业去掉专做红曲酒;改变老厂的产品结构,从低端产品向高端酒过渡;并亲自带领研发团队开发了时尚休闲低度红曲酒、双曲发酵的高端酒等几十个不同品种,打开了不同的市场。
此外,他还在2008年将以东阳酒和金华酒为代表的红曲酒成功申请省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文化是根、是产品的灵魂,我们要总结前人的精神、经验,把文化传承下去。”吕敏湘的“传承意识”也体现在他对厂区的改造上。
2011年,他斥巨资将湖溪镇政府后面破旧的祠堂,改成集纯手工生产车间、机械生产车间、文化展示馆为一体的综合生产基地。不仅保留了老一代人的传统制酒工艺,还引入全自动生产线和包装线,在这根新旧更替的钢丝线上,他走得很平稳。
“老字号传承的是文化、祖辈的根,但是产品和管理还是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能滞后,”吕敏湘说,他也在不断向外学习,摸索现代人愿意接受的途径推动酒文化,发展老字号,“比如结合旅游推广红曲酒文化,通过技改开发将红曲酒糟进军休闲食品领域等。”
但在企业发展的思路上,吕敏湘却秉承了老一辈人沉稳与责任感,“我做企业不想做大,只想做长,宁可稳扎稳打,不可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