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葛长云,女,鄂伦春族,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人,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葛长云(戈瓦伊尔·长云),她熟练掌握狍皮制作流程,制作了大量狍头帽、皮褥、手闷子、皮袄等作品,具有传统的民族特点和风格。她技艺娴熟,把濒危的传统狍皮制作技艺保存下来,积极授徒,承担起主要传承人的职责,在该行业内具有较为突出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她传承脉络清晰,在家族传承外还积极组织非遗狍皮制作技艺传承培训班,为该项目的传承做了大量工作。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鄂伦春族是一个来自大山深处的民族也是最后一个游猎民族,擅长打猎的他们同时制作出来的狍皮也为惊叹,我们能够从那简单的一件兽皮,看出来那一针一线之间所承载的鄂伦春族人的历史。作为他们的民族特色之一,狍皮制作技艺是在他们那特定的地理性质所诞生的,他们将狍皮做成能够抵御严寒、适应山林的衣服,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具有观赏性的服饰。耐磨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另外,针对不同季节,狍皮可以作为原料做成相应的皮衣,例如,在冬季就将袍子做成抵御严寒的大毛皮袄,在夏天做成红毛皮袄。

对于狍皮文化,分以下几点介绍:一,悠久的历史,在原始时期,人们以捕鱼和打猎为食,除此之外,野兽还作为他们的衣服饰品来源,作为最后的民族-鄂伦春族,他们一直都过着游猎生活,在古代很早就懂得制作兽皮和利用兽皮,在旧石器中期开始加工兽皮以做服饰。二,蕴含着制衣技巧的生产流程,比如煮狍子时要花费很大精力去抖动,以防止出来的皮子变形或不平整。三,庞大的兽皮图案文化,图案制作又包括带来鲜明效果的拼接、纹样绚丽多彩的朴绣、增加制品光彩的刺绣。四,寓意丰富,例如带有连续纹样的植物纹的含义是吕盛,连绵不断的盘条纹寓意吉祥。

将狍皮制作步骤大致分为,晾晒袍子皮、将皮煮熟、制作狍筋线和缝制狍子皮衣。风干晾晒可以使皮衣不易变形,在此之前可以将他泡软以防止晾晒时因褶皱而破裂。对于加了肝水的皮子煮熟后有刺鼻气味属于正常现象,放在潮湿的地方搁上几天即可。煮皮子不是放在那煮就行了,还要全过程边煮边抖,以防止皮子受热不均导致不平整。对于皮衣的缝制,鄂伦春族人民有特殊的技巧,他们特别注意对力度的把控和对缝线处的精度。最后缝制出来的皮衣有个外行不会懂的特点,即拼接处是错开的让人以为是没有系好,这样做的原因是这样做会更结实甚至树枝都刮不破。

作为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葛长云获得了一项荣誉,即2018年5月16日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位老人1949年生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由于鄂伦春族在山上打猎为生,所以她的家族世代以狩猎为生,作为衍生业务皮活,便是她从小就必需学的东西。她制作的皮被、套裤、手套、皮褥、、背包等生活用品非常实用,由于还具备高含量价值所以还被许多展览馆收藏。2009年2月份她参加于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具有鄂伦春族特色的狍皮帽、狍皮手套和儿童狍皮靴;同年11月举办的“缤纷中国—中国民族民间服饰文化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果展”也要求她出席,并授予其个人贡献奖。初次之外,这位老人积极弘扬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并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于当前狍皮制作技艺,同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一样,正面临濒临消失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后鄂伦春族开始移民下山,另一方面政府禁猎政策加以管制,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就开始衰亡。而作为森林狩猎文化的附属文化,兽皮文化也逐渐走向绝亡的境地,作为一个能说明的事实就是还会狍皮制作技术的只有老年一代。

上一篇:【传统技艺】 滩羊皮鞣制工艺(国家级)传承人:张晓春

下一篇:【传统技艺】 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制作(国家级)传承人:艾买尔·吐尼牙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