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 滩羊皮鞣制工艺(国家级)传承人:张晓春
2019-08-17 14:08
张晓春,男,汉族,滩羊皮鞣制工艺传承人。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滩羊皮鞣制工艺,山西省交城县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交城县滩羊皮鞣制工艺较为复杂,完全依靠手工操作,有洗、泡、晒、铲、钉、鞣、吊、压、裁、缝等20余道工序,鞣制过程中需加入黄糜(和黍同类的谷物)、皮硝、皂角等辅料,最终生产出滩羊皮成品。
2008年6月7日,滩羊皮鞣制工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111。
交城滩羊皮鞣制工艺起源于明代中期,历经400余年。《中国实业志》曾记述交城毛皮业:“山西以牧羊著称,硝皮业亦随之发达。全省硝皮业之发轫,以大同、交城两地最早,在明末清初之季,已有硝皮场之经营……”,“交城皮货以滩皮为最著,制工之精美……”交城皮毛业在明、清时期达到最盛。
据资料记载,清末民初,交城仍有一百多家皮坊,年总产值达三百一十多万块银元,当时在皮坊做工的工人达一万余人,这些人中交城城区常住人口只有两千余人,其余九千余人都是外来打工者。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出版的《最新中华形势一览图》中这样介绍交城:“土人善制牛羊皮,交城滩羊皮驰名全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交城毛皮业迅速萎缩,交通中断导致生皮无源、产品无路,再加上被侵略者掠夺产品,造成皮坊、皮店及相关金融业、服务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后流向张家口、太原等地谋生。新中国成立后,交城毛皮业一度复苏,先有“合记”皮坊开业,小批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地方国营交城毛皮厂”,交城滩羊皮鞣制技艺得到传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破产,交城滩羊皮鞣制工艺濒临失传危境。
滩羊皮革的鞣制就是用鞣质对皮内的蛋白质进行化学和物理加工。它通过一系列的鞣制工艺,并采用一些化学药剂,使牛、猪、羊等动物生皮内的蛋白质发生一系列变化,使胶原蛋白发生变性作用。鞣制后的皮革既柔软、牢固,又耐磨,不容易腐败变质。所以鞣制后的皮革可用来制各种皮制的日常生活用品。
通过滩羊皮鞣制工艺处理的交城“滩羊皮”毛质细润轻柔、洁白如雪、光泽如玉,毛锋长并有波形弯曲,有的多达九道。轻轻一抖,犹如风摆垂柳,又好似水纹波浪。滩羊毛纤维细长均匀,绒毛轻柔蓬松,富有弹性,也是制作毛毯、披肩、围脖、毛衫等的高级原料。
传承价值
用滩羊皮制作的男女冬装,既轻柔暖和,又美观大方,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交城“滩羊皮”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格驰名世界。在欧美市场,妇女冬季时装常用毛皮,雍容华贵,十分时髦。
传承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交城县成立了“地方国营交城毛皮厂”,交城滩羊支鞣制工艺得到传承。然而,该厂20世纪80年代因经营不善破产,交城滩羊皮老技工年龄都呈老龄化趋势,后继乏人,工艺濒临失传。
传承人物
张晓春,男,汉族。2018年5月8日,张晓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交城县申报,申报项目:滩羊皮鞣制工艺。
保护措施
1958年,毛皮生产合作社升级成立地方国营交城毛皮厂,交城滩羊皮鞣制工艺得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