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 火草织布(国家级)传承人:李从会
2019-08-17 13:46
李从会是德昌县人,自13岁就掌握该项技艺,能独立完整操作“火草织布”这项技艺,是四川省级非遗项目目前唯一传承人。据李从会介绍,凉山州德昌县的傈僳族深居大山,火草遍山皆是。她的先辈们很早就发明了精湛的火草织布技艺,并在本民族内相传至今。
傈僳族自织的布俗称“火草布”,系用山上生长的一种当地人称火草的植物叶背上的白色绒毛,捻成线晾干后织入麻布中,形成独特的麻布,再做成衣服。火草麻布绵软洁白 ,结实耐磨,穿在身上冬暖夏凉,因此被赞誉为麻布中的极品+
每到农闲时,德昌傈僳族的妇女们便忙着种麻、捻麻、扯火草,织布、纺衣。“整个制作过程要经过采、撕、割、晒、淋、泡、理、漂、绕、纺织等20多道加工环节,每一道工序都是靠 她们的双手亲自来完成。织一件衣服,要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德昌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2014年12月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目录。
“如今,机制布成本低、产量大、样式好,逐步替代了传统的火草布,可‘扎衣披次’(傈僳语意火草布衣服),仍是傈僳中老年妇女们的最爱……”,李从会每年3、4月份,都会用房 前屋后的两、三分地种上火麻,织 出火草布缝制衣裙,留用或赠送给他人。
随着现代文明的侵染,类似的传统技艺遭到冲击,火草布也面临着现代传承的问题。她说,自己家一家三代传承着“火草麻布”织布技艺,目前当地的很多中年妇女还会这种技艺,但现 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学。但她表示,会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每到农闲时,傈僳族的妇女们便忙着种麻、捻麻、扯火草,织布、纺衣。“整个制作过程要经过采、撕、割、晒、淋、泡、理、漂、绕、纺织等20多道加工环节,每一道工序都是靠她们的双手亲自来完成。织一件衣服,要花掉半斤线,大概几千皮叶子,要花上好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如今,机制布成本低、产量大、样式好,逐步替代了传统的火草布,可‘扎衣披次’(傈僳语意火草布衣服),仍是傈僳中老年妇女们的最爱……”李从会每年3、4月份,都会用房前屋后的两、三分地种上火麻,织出火草布缝制衣裙,留用或赠送给他人。
随着现代文明的侵染,类似的传统技艺遭到冲击,火草布也面临着现代传承的问题。“我女儿和媳妇都学会了这项技艺。”李从会说,自己家一家三代传承着“火草麻布”织布技艺,目前当地的很多中年妇女还会这种技艺,但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学。但她和谷绍英表示,会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