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王照良,男,1952年生,海南省保亭县什玲镇改村二队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传承人。掌握钻木取火术已经有40多年了。王照良的爷爷将钻木取火术传给了父亲,父亲再传给了他。2006年5月20日,黎族钻木取火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照良等钻木取火的继承人也因此经常受邀到各个地方表演钻木取火的技术,但是王照良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这门技艺后继有人,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世代相传。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王照良9岁的时候,跟父亲上山开垦山兰园,常常很长时间才回家一趟。因为常在深山野林里呆,火柴很缺乏,就是有火柴也经常受潮点不着,不得已就只能使用钻木取火的原始方法来生火。12岁的那年,他跟父亲学会了钻木取火技艺。小时候,他很少用到火柴,生火也不方便。钻木取火是在大山密林里生活必须学会的一门技巧,随身带着两条木棒就行了,哪里都可以生火。有时候在野外挖个地瓜,或者在河边捕到条大鱼,随时随地就可以生火烤熟。为了把这个祖传下来的古老技术发扬光大,王照良在村里我收了10多个徒弟,大部分都是在校读书的中小学生,毫无保留地把这个拿手活传给下一代,让它后继有人。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守护山兰园,一次就是3个多月,火就是我们生存的希望。”从9岁开始,王照良就开始跟着父亲上山开垦山兰园,不仅生活中需要火,驱赶野生动物也需要火苗的“支援”。王照良是保亭什玲镇界村二队人,掌握钻木取火术已经有50多年了。

据古籍记载,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钻木取火的技术。《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号曰燧人氏”。记载里面提到的取火方式,就是钻木取火这项古老的技艺。

在王照良的记忆里,当时地处山林深处的界村较为封闭,火柴很缺乏。“就算是带着火柴上山,很快也会因为受潮而无法点火。”不得已的情况下,王照良和父亲只能靠钻木取火的原始方法来生火。“刚开始跟着父亲的动作去学习,可是怎么也生不起火来。王照良说,在学习的期间,他自己不断地和父亲一起上山,直到12岁的那年,才真正地学会了钻木取火的方法。

“当时没有想到这项我们赖以生存的技能,现在还能变成一种文化得以传承。”王照良说,钻木取火的方法,是爷爷传给父亲,父亲再教给了自己。


“小时候很少用到火柴,生火也不方便。钻木取火是我们在大山密林里生活必须学会的一门技巧。学会了它,只要随身带着两条木棒就行了,哪里都可以生火。”学会钻木取火这门技艺以后,给王照良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时候在野外挖个地瓜,或者在河边捕到条大鱼,随时随地就可以生火烤熟,在荒野时还能成为一项求生技能。

最快2分钟能取火 他双手长满厚茧

拿出两根鹧鸪木条,垫下晒干的茅草和细碎的易燃纤维,经过2分钟的快速摩擦,星点的火苗就从木条中间窜出来,点燃了茅草。

“钻木取火的工具主要就是钻杆和钻板。”王照良拿着两条木棒,一根两端削得略小,底部平坦,另一块木棒上挖了许多小孔,小孔旁边有一个小槽。“这些小孔是用来摩擦生火的,小槽可以让摩擦的火星"流"出来,点燃垫下的易燃物。”

王照良介绍,传统的钻木取火主要分三种,一种是手钻法,一种是弓钻法,另一种是绳钻法,主要的原理是使机械能转为热能,产生火星进而引燃起火。


钻木取火时最好在空旷的地方。王照良用脚踏住钻火板,将钻竿插在小孔内,以双手搓动钻火棒。不到一分钟,两根木棒之间产生了缕缕白烟,随后黑色的木屑从槽边掉落,垫下的易燃物开始出现火星。刚刚发生火星时是看不见的。为了使看不见的火星变成旺盛的火焰,必须有一种媒介物,即用易燃的芯绒、芭蕉根纤维、木棉絮等引燃,而且还要不断地输氧,才能达到取火目的。当看到肉眼可见火星时,引燃物冒出烟来,就要迅速将它拿起来吹风助燃,从而引出火来。这整个取火的过程最快只需要2分钟。

钻木取火看起来很简单,但是里面有很多讲究,否则是钻不出火来的。“从钻木的选取,到判断取火的时机,都是有讲究的。”王照良说,钻木要选择晒干的鹧鸪木,最少要晒一个月以上,最好晒半年,木质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如果两根木头摩擦发出"吱吱"的声音,就是不合适的,如果发出"嚓嚓"的木头就是合适的。”王照良说,合适的木头摩擦后会升起白烟和淡淡的木头香味,能取火的木屑,粗细在味精和面粉之间。就连对着火星吹起也有严格的要求,稍稍有点掌握不好,就不能顺利取火。

第一次学习钻木取火的感受让王照良印象深刻,“当时钻了一天,双手都是酸的,回到家里连筷子都拿不起来。”王照良摊开自己的双手,常年钻木取火让他的手上长满了厚厚的茧子。

村中成立团队传承 已有上百名“徒弟”

“现在不担心传承的问题,我想要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黎族的这项传统技艺。”王照良说他年岁已高,腿脚不便,在几年前就已经不再展演钻木取火。他45岁的弟弟王照方接过了传承的任务,他常常带着弟弟一起到各地进行演出展示。

现在,这项技艺已经不仅仅是生存技能,而是作为一份文化遗产,一项表演艺术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现在,在保亭槟榔谷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槟榔·古韵》里,钻木取火更是作为重要的表演环节,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展示这象征着繁荣兴旺的古老仪式。

在界村,王照良和弟弟还成立了一个30人的团队,他们也学习了钻木取火的技能,每个人都是钻木取火的宣传大使。“我们去过北京、福建和省内很多地方演出,开设培训班。”目前,王照良已经收了近400人次的学徒,他们学习后还不断地教给更多的人。

“未来,我们还会成立传习所,还要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学习和传承这项古老的技艺。”王照良想起自己第一次钻木取火成功的时候,心里充满了自豪感,现在看着自己教出的“徒弟”掌握了这项技能,对这份文化产生认同,他的心里更多的是欣慰。“这是老祖宗传来下的,不能丢。”他期盼这份希望的火苗能一直传承下去。

上一篇:【传统技艺】 桦树皮制作技艺(鄂温克族桦树皮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吴旭升

下一篇:【传统技艺】 钦州坭兴陶制作(国家级)传承人:陆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