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 桦树皮制作技艺(鄂温克族桦树皮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吴旭升
2019-08-17 13:20
吴旭升,男,鄂温克族,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人,桦树皮制作技艺(鄂温克族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人。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树皮制作技艺,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黑龙江省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传统的桦树皮加工技艺有四个步骤:一是剥取树皮;二是将皮子浸软或煮软;三是剪裁缝合;四是装饰图案。装饰手法有用砸压的,也有用剪贴的,各民族都把象征吉祥、喜庆、平安、丰收的图形装饰在桦树皮制品上。
2006年5月20日,桦树皮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83。
考古资料证明,大约3000年前,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已经有了桦皮制品,1959年,呼伦贝尔盟满洲里市扎贵诺尔发现的汉代鲜卑墓中,曾出土上千件桦皮器皿盖。1960年扎资诺尔汉墓中,又发现多种桦木、桦皮制作的器皿。在呼伦贝尔盟白辛墓和兴安盟科右中旗巴札嘎墓中也出土过辽代北方少数民族使用过的桦树皮器皿残件。史料中,也可见中国三江流域的古代民族使用桦皮造物的记载,《北史》记室韦族“用桦皮盖屋”;《吉林外史》记载:“当地有桦皮船及以桦皮盖的窝棚”。
树皮成品主要有船、签、箱、盒、碗、帽鞋等种类。由桦树皮制成的器具轻便、易携带不易破碎,且具有良好的防水、抗腐蚀性能,是狩猎民族喜爱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此外,树皮制品上往往装饰有花草、树木、山峰、虫鱼、石崖等图案,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传承价值
桦树皮制作技艺是狩猎民族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创造出来的种特殊文化体现了狩猎民族的聪明才智,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主要流传在中国鄂伦春、鄂温克和达干尔族聚居地,以及古代黑龙江流域的赫晢族聚居区。桦树皮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科研和艺术价值。
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游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狩猎文化已渐衰微,并受民间艺术自身发展的局限,桦树皮制作技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