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 银饰制作技艺(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杨正贵
2019-08-16 14:36
杨正贵,男,苗族,银饰制作技艺(苗族银饰制作技艺)传承人。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银饰,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以及用银制作高级的工艺品,在我国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
在黄平县的一些少数的苗族村寨,银饰制作工艺的历史可追溯至几百年前。其中,翁坪乡的杨家牌村的银匠就有30多人,制作出来的银饰造型精美,远近闻名。苗族银饰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杨正贵就是其中之一。
杨正贵,1955年出生于黄平县翁坪乡杨家牌村的银匠世家,是一个子承父业的银匠师傅。“我家祖上都是打银饰的,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杨正贵介绍说,解放前,他们寨子会打银饰的就只有他父亲、爷爷及祖上的一些老辈。
或许是在银饰制作的火塘边和敲打声中长大的原因,杨正贵从小就对银饰制作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说:“小时候就给父亲当帮手,做一些较简单的加工,比如把那些打好的小圈圈扣在一起就是一条项链了。”
据杨正贵介绍,因为历史原因,文革期间,因为他家祖祖辈辈都是银匠,被判为资产阶级,那段时光,银饰制作就停了下来。
直到1978年,才逐渐恢复银饰制作。“恢复后,我一直在父亲的指导下努力学习,父亲从未打骂过我,不管我做的对不对,父亲总是耐心的教我。”回忆起真正学习银饰制作的那段时光,杨正贵侃侃而谈。
其实,经过幼年父亲制作银饰的熏陶,10多岁的杨正贵经过一两年的认真学习,他对苗族银饰的纹样、图案、造型等很早就熟记于心,很快就可以出师。
“尽管真正的正式学习只有一两年时间,但对各类银饰的制作我在心里早已打了千万遍。”杨正贵对记者说。
之后,杨正贵除农忙时间务农外,其余时间都在以打银为生,数十年的银饰制作,他的技艺精湛,备受人们的青睐,十里八乡早就享有名气。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1996年,杨正贵带着一家人来到黄平县城,租下房子,专从银饰制作,一直干到现在。“到黄平县城后,每年一年到头,我的银饰制作早都有客户给我定做了,经常都很忙。”当笔者问及在黄平县城发展得怎样时,杨正贵笑着介绍,给他定做银饰的客户除黄平外,还有凯里、施秉等周边县市的客户。
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尤其是银饰的式样、雕刻和龙凤、花、鸟、蝴蝶等上百种模型的构造非常复杂。
据杨正贵介绍,纯手工打制银饰工序,从银锭变成银饰品要经过熔化、拉丝、锻打、定型、打磨等几十道工序,仅制作一件凤冠就需要半个多月时间,制作一对手镯要五六个小时,现在已采取传统和现代方法相结合,时间比以前节省了许多。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杨正贵掌握了一套十分娴熟的银饰制作技艺:一只纽扣大小的吊坠,他通过锻打、拉丝、编结、焊接制作后,极为精致;一块银锭经他的手反复锤打,可以变得细如发丝,再经他的手编制成一只栩栩如生、振翅欲飞的蝴蝶,做工之精细,造型之巧妙,精湛的技艺由此可见一斑。
“在黄平,苗族银饰手工制作中,我是唯一一个会制作■家银饰的苗族工匠。”谈到他技艺的独特在什么地方时,杨正贵还向记者透露了这个信息。
他制作的《苗族银饰花冠》主要是由朵花、龙、凤、鸟、蝴蝶、螳螂等组合而成,这些图案都是杨正贵根据苗族古歌传说中的故事加以创作的。
他创作的这个作品曾经荣获省州县多个奖项,特别是荣获“中国·凤凰苗族银饰制作”三等奖,同时该作品被《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第六期工程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书刊做封面图片。此作品也获得多种奖项,比如,2006年8月参加“多彩贵州”“两赛一会”大赛活动中,获二等奖,荣获黄平县该项目名匠荣誉奖。
以前,银饰制作是一门特殊的技艺,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可到杨正贵父亲“杨垢耶”这一代后,对自己的手艺不再保留,开始在杨家牌寨子里培育徒弟。
“为了这门技艺的发展和传承,我自己也带了10多个学徒。”杨正贵介绍,他教的徒弟,只要他们愿意学,自己是倾其所有,毫不吝啬,真心是想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杨家牌全村现在共30多个银匠,这些银匠全部都在黔东南周边县市开银饰制作店铺。
“你看,我的下一代,也是子承父业,大儿子和二儿子也都是学做银饰的。”杨正贵说,大儿子现在在他身边一起做,二儿子却在北京一个金店里面,凭着手艺挣钱,他深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