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杨求诗
2019-08-16 14:22
杨求诗,男,侗族,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杨求诗,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的一名普通农民,近期被柳州市推荐参加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他究竟有哪些过人的能耐呢?
程阳景区有能人
清澈的林溪河绕村而过,驰名中外的程阳桥就横跨河上;穿过桥头的平岩村马安屯,就来到了杨求诗所在的村落平岩村岩寨屯。国家4A级景区程阳景区,便是他的家乡。岩寨屯,是程阳八寨之一。
寨子中心的一个小山坡上,坐落着一座占地144平方米、高23米的鼓楼,15层飞檐雄伟壮观。鼓楼的主体,由4根直径约60厘米、高约14米的主柱和12根辅柱搭成,柱子层层凿有接孔,横梁穿插衔接,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通体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高超的建造技艺,令游客们叹为观止。
岩寨鼓楼,虽然如今已是程阳景区的一个景点,却比程阳风雨桥“年轻”得多。它是2005年底开工建设,2006年5月5日建成的。而设计师正是杨求诗。
杨求诗,今年48岁。14岁时,他便自学木工,边给家里上百年的老房子重新装修,边学做家具。“刚开始,重新装的楼板很不平整,所做的桌子和凳子也歪歪斜斜的。”不过,经过勤学苦练和慢慢摸索,他的手艺越来越好,做出的家具颇得一些老工匠的好评。
不过,当时的他对博大精深的侗族木构建筑文化只不过懂了点皮毛。
别出心裁建高楼
“我跟了师傅后,才学会了建侗族木楼。”杨求诗说,1988年,村里的老师傅杨明安收他为徒。悟性颇高的他,只跟师傅帮别人建了3座木楼就已经把师傅的绝活全部学到。1990年,他获准“出山”,另立“门户”。
杨求诗开始拉队伍,在程阳八寨一带揽建侗族木楼。十几年来,随着建的木楼越来越多,杨在程阳八寨一带有了名声。但是他并不满足,而是不断创新。
前几年,平岩村马安屯的杨军信请杨求诗帮建一座木房。杨军信拟建房子的地方,在公路上方的一个小山坳里,为了不被前面的两座房子挡住视线,他要求杨求诗帮建一座5层木楼。
侗族木楼一般只有3层,最高也就4层,因为私人建房,很难同时找到高度超过12米的主柱。“如果建5层,以每层2.5米左右计算,就要几根超过12米的主柱。”杨求诗说,但当时杨军信提供的主柱,高度根本不够。
喜欢动脑筋的杨求诗,很快采用两根柱子对接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顺利把房子建了起来。“这座房子可以说是三江最高的居民木楼了。”对于这个创新,他颇为得意。
突破瓶颈成大师
然而,所有这些,也未能让杨求诗突破技师的身份。又建成6座鼓楼后,他终于成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大师。
2005年,程阳村平懂屯请杨求诗去建一座9层高的鼓楼。此前,他并未学过造鼓楼,而且鼓楼的结构与木楼也有所不同。虽然如此,敢想敢做的杨求诗还是应承了下来。
观察了一些老鼓楼后,杨求诗就拉着自己的人马开工,4个月后就把鼓楼建了起来。“上梁那天,根本不用再对柱子和梁细修,直接穿插铆接,一气呵成。”杨求诗说。
自此,群众无不对杨求诗心服口服,越来越多的村寨请他去建鼓楼。2006年,他帮林溪村皇朝村建了一座9层高的鼓楼;同年,他义务帮本寨建成了那座坐落在村中小土坡上的鼓楼;2006年至2007年,他来到独峒乡独峒村,为该村建了一座13层的鼓楼;2008年,他帮林溪村岩寨屯建了一座15层的鼓楼后,又帮八江乡归峒村建了一座7层高鼓楼。
这些鼓楼建成后,杨求诗的高超技艺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2007年,该县文体局推荐他参加柳州市“十佳民间艺人”评选活动,结果在2008年被评为柳州市第三届“十佳民间艺人”。2009年6月,他被授予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悉心授徒不保留
“光建鼓楼,我至少已经吃了上千户人家的饭菜。”杨求诗打趣道。
原来,到其他村子帮建鼓楼的时候,按照当地的习俗,对师傅都是包吃包住的,每家每户要轮流请。几乎每建一座鼓楼,杨求诗就要吃遍那个村子,村子小的,有些人家还“被吃了两遍”。
与工钱相比,杨求诗更看重的是群众对他的认可和肯定。杨求诗告诉记者,独峒村鼓楼建成后,该村组织了70多名村民,抬着礼猪,带着各种各样的礼物,吹打着乐器送他回家,让他非常感动。
杨求诗说,这几年他建鼓楼,每天最多也就50元工钱,这对于他这种级别的师傅来说,算是少的。因为他在外面接的工程,每天都是两三百元。“这个是民族文化,是属于大家的,我有义务把这些手艺用实物的形式传承下去,在我们这里做,当然不能像在外面那样讲钱。”
除了实物传承,杨求诗这几年还带出了不少徒弟,目前已有四五个徒弟出师,其中两人已经具备独立建造鼓楼的“资质”。
一竿竹片“撑起天”
三江素有“鼓楼之乡”、“世界桥楼之乡”、“世界木构建筑生态博物馆”等美誉。走进这里的村寨,你会被这里独具民族特色的鼓楼、风雨桥、木楼等木构建筑所迷。
“简直是鬼斧神工!是去哪里请来的大师呀?”10月7日,在记者采访当天,一群游客正在参观平岩村岩寨屯鼓楼,听到导游介绍完鼓楼的营造技艺后,很多人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他们纷纷询问,这些结构复杂的侗族木构建筑,是不是由经过专业院校知识熏陶的人才,经过精密的器材测绘和设计才建起来的?
“对我们来说,其实不需要什么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杨求诗说,侗族工匠,不管是建房子、起鼓楼、架风雨桥,还是立庙堂、修寨门等,他们都不需绘图,也不需做模型,只需要一竿“香杆”:用一根长度与拟建木构建筑主柱高度一致的楠竹,破去一半,刮去表皮,然后用曲尺、竹笔和凿刀,把一座楼房的柱、瓜、梁、檩、枋等部件的长度和尺码绘刻在上面,使用起来,横比竖量,无不得心应手。
成百上千、长短不一、大小不等的梁、柱、枋、板、眼等,被师傅标注出长短和凿孔榫铆的位置后,便被施工木匠用手锯、凿子、斧头、木刨及长头控镐在“木马”上制作而成。之后,再用这些“零件”通过上梁的方式,穿插榫铆,搭建成一座木楼、鼓楼或风雨桥等。
对很多游客来说,侗族工匠不用设计图纸便能完成高大鼓楼的设计与建造,简直是个难解之谜。
“竹木一身坚胜铁”
侗族工匠不但能通过一些神奇的技艺,把一座座侗族木构建筑建起来,而且还能让它久经风雨,使用达数百年。
“只要不遭受火灾等,我们的这些建筑可以保留很长时间。”杨求诗说,他家就有逾百年的老木房。而历经百年风吹雨打的程阳永济桥,更获得了郭沫若“竹木一身坚胜铁”的赞美!
然而,这么经久耐用的侗族木构建筑,却是名副其实的“三无产品”:建造它们的师傅,都是侗族的先辈工匠,通过“帮、传、带”的方式培养和训练出来的,没有任何资格认证,不需要持证上岗,只要师傅认为,你可以出师了。而且,他们施工的时候,无任何图纸,既不需要设计,也不需要模型和效果图,一切都装在他们的脑袋里,拈之即来。此外,建筑建成后,也无需任何部门来验收。
“房子起得好不好,质量如何,判断标准很简单,不需要专业部门来验收,只要看它歪不歪,当地普通群众都能看得出来。”杨求诗说。